產道血腫一般跟產婦生產時產道損傷有關系,產道血腫因發生的部位不同,因此需分類分癥狀診斷。產道血腫一般都通過哪些方法消腫止血?今天尋醫問藥小編將為大家詳細介紹關于分娩時產道血腫的癥狀分類和臨床護理措施等相關健康知識,幫助大家盡快恢復身心健康。
從血腫發生的部位可有以下幾種類型:
(1)外陰血腫:血腫局限于外陰部,表現為外陰局部隆起,皮膚或粘膜呈紫色,常由于產道裂傷或會陰側切修補時縫合技術不當,止血不徹底,漏縫血管回縮當時看不到出血,不久即因出血而血液不能外流形成血腫,診斷憑肉眼觀察即可發現。
(2)陰道血腫:血腫范圍在陰道旁組織,外表難于發現,也稱隱蔽性血腫,初起產婦無明顯癥狀,局部脹疼明顯時血腫范圍已很大,處理也較困難,常發生于產程過長或滯產,軟產道血管因長時間受壓而壞死、破裂,也可發生于急產,產道未充分擴張,可直接造成深部的血管受損撕裂,還可發生于會陰側切或側切傷口上延,縫合時未將頂端血管縫住。
(3)外陰陰道血腫:原因同上述兩種情況。血腫可在陰道、會陰體旁、坐骨直腸窩等處。
(4)腹膜后血腫:出血沿闊韌帶內向后腹膜發展,出血量多時向下可達盆隔筋膜,向上可達腎區。常發生宮頸裂傷或剖宮產術中切口延裂至宮旁血管而縫扎不當。如果小靜脈破裂,出血緩慢,若傷及動脈則發展兇猛,處理棘手,后果嚴重。
上述各種類型的產道血腫均與產道損傷有關,也有血腫發生與血液凝固功能障礙有關,產程中或手術中即使有輕度組織損傷也可能形成血腫。如血液病尤其伴血小扳減少、肝臟疾病時凝血因子合成不足,重度妊高征并發DIC等情況。因此具有上述合并癥的孕婦無論分娩方式如何均應認真止血,認真檢查、觀察。
1、正確處理產程:
對產道血腫好發因素如急產、滯產、第二產程過短、過長、巨大兒、手術產等應高度警惕。按常規處理產程,產程不能過長也不應過度干預,尤其是組織彈性差者,陰道檢查時手法要輕柔。第二產程囑產婦不要用力過猛,控制好胎頭娩出速度,避免娩出過快而損傷產道,施加腹壓要慎重。
2、保護會陰得當:
會陰體過高,彈性差,有水腫,瘢痕炎癥及胎兒較大者,及時行會陰側切術。用正確的方法協助胎頭以最小徑線娩出,出肩時注意保護會陰。會陰保護不宜過緊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否則會出現會陰體完整而陰道壁復雜性損傷。要適時行會陰切開術。
3、提高縫合技術:
胎兒娩出后認真檢查軟產道,對有會陰裂傷和會陰側切者,從暴露宮頸開始一步步看清有無裂傷、出血。不要忽視陰道表淺裂口,觀察局部皮膚粘膜有無隆起及搏動。對有會陰裂傷和會陰側切者,及時按解剖層次縫合,第一針要超過頂端0.5cm進針。創面有明顯搏動性小動脈出血點者先給予結扎或單獨縫扎止血。如果暴露困難,可先縫一針進行牽引,再向上縫合。應注意對合整齊,松緊適宜,不留死腔。縫合完畢應常規肛查,了解有無縫線穿過直腸黏膜和有無陰道血腫。裂傷較深及側切者陰道填帶尾絲紗墊壓迫止血6-12小時,可有效預防陰道血腫形成。如因壓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難可6小時后取出。紗墊壓迫止血可明顯降低因縫合不當所致的陰道血腫。
產道血腫及時處理治療并無大礙,否則會引起產后大出血或休克等危急情況發生。因此,為減少產道損傷,降低產道血腫發生率,產后新媽媽盡可能多臥床休息,如有肛門墜脹和大便的感覺,要及時告知醫生,排除軟產道血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