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女人生孩子是九死一生的。妊娠、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由于孕婦身體各系統的改變,易引起各種并發癥,甚至導致孕婦死亡。雖然近幾年孕婦的死亡率逐漸下降并趨于平穩,但產后出血一直是造成孕婦死亡的首因。
經陰道分娩的正常出血量在400mL左右,若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孕婦出血超過500mL,就可判斷為產后出血。短時間內的大量出血不及時搶救,就會危及孕婦生命。
產后出血原因主要如下:
子宮收縮乏力
子宮收縮無力是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宮縮除了有助于順產外,在胎兒娩出后,還需要靠子宮的收縮實現胎盤的剝離,隨后子宮繼續收縮,出血減少。若子宮不能正常收縮,血管不能閉合,就造成大出血。
引起子宮收縮乏力的原因有很多,如孕婦年齡超過35歲、體質虛弱、精神緊張、對催產素不敏感,妊娠期出現前置胎盤、妊娠合并癥,羊水過多等。
胎盤因素
胎盤因素導致的產后出血類型主要有胎盤滯留、胎盤粘連、胎盤植入和胎膜殘留,胎盤或全部或部分不能正常排出。不管是哪一種,其最終結果都是影響胎盤剝離面血竇的關閉,導致出血不止。
軟產道損傷
要想讓胎兒從狹小的陰道口娩出,對陰道周圍的肌肉是一個很大的考驗。胎兒過大、急產或手術產時,均可使產道發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傷嚴重時可發生大出血。與子宮收縮乏力引起的出血不同,軟產道裂傷流出的血具有自凝機制。
孕婦凝血功能障礙
如果產婦患有全身出血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就可引起產后出血。另外,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壓、胎盤早剝這些產科相關疾病也可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關于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相信通過上述文章的介紹,廣大女性朋友已經了解清楚。最后,專家提醒,產后出血與分娩方式也有關系,剖宮產較自然分娩的產后出血率高。預防產后出血應從孕期抓起,加強孕期管理與保健,對于可能引起產后出血的各種并發癥要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