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定義習慣性流產為連續兩次以上,在同一妊周內發生了胎停育,進而出現流產的現象。
同一妊周內應該怎樣理解呢?
比如上次懷孕50天左右發生了流產,第二次也在50天左右發生流產。
停育是什么意思?
通常胎兒在40-50天左右就開始有了胎牙和胎心的情況,如果在這個期間通過B超檢查沒有發現有胎牙和胎心,這就屬于胎兒停止發育,在早期就稱之為胎停育。
什么原因導致的習慣性流產?
嚴格說來習慣性流產并不是一種疾病的名稱,習慣性流產是很多種疾病的一種共同表現。臨床統計大約有43種左右的疾病能夠引起流產。引起習慣性流產的疾病大約有43種疾病:
1、 免疫因素占67%
2、 解剖因素占14%
3、 內分泌因素11%
4、 遺傳因素占5%
5、 其它因素占3%
為什么免疫因素會造成習慣性流產?
免疫因素是指在懷孕早期母體和胎兒處于一種同種異體的狀態,正常情況下由于胎兒和母體之間的胎盤屏障現象,就可以繼續妊娠,不會發生排斥。如果免疫有一些因素不正常了,母體產生抗體后就可以造成免疫排斥。
胎盤屏障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起物理的分割作用,另一個是化學的分割作用。實際上母體和胎兒之間在血型以及組織配型上一樣的幾乎很少見,之所以能夠順利生產出來就是因為這個屏障的完好,這個屏障被破壞以后,免疫排斥反應就一定會發生。
怎么理解感染和內分泌因素引起的流產呢?
感染引起的流產往往是偶然一次的,不會是習慣性的,這是一個流產因素,往往并不是習慣性流產常見的因素。內分泌因素是一個習慣性流產的因素,臨床醫生或者是經歷過保胎治療的患者大部分都是用內分泌的方法進行的胞胎(注射黃體酮等)。這一類病因在臨床上并不常見。內分泌因素引起的疾病大概有以下幾種,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癥,可以引起卵巢功能改變。還有多囊卵巢綜合癥,也引起排卵后的黃體功能不足。還有全身內分泌因素,包括糖尿病、甲狀腺低功,甚至有一些腫瘤疾病導致內分泌紊亂。當然內分泌紊亂后母體環境就不適合胎兒生長了。
有哪些因為盲目保胎帶來的嚴重的后果?
發生在12周以前的習慣性流產叫做早期習慣性流產,晚期習慣性流產是指妊娠12-28周以前。我曾經有一個晚期自習慣性流產的病人,我認識的病人基本上在20-24周之內,后來查出原因是屬于宮頸內口松弛癥,是先天發育引起的。我們對她進行了保胎手術,后來產婦生出了一個兔唇。舉這個例子是為了告訴孕婦不要盲目保胎,一定要進行畸形兒篩查,比如這種情況應該在保護胎后5-6個月檢查B超,可以發現很多可能的畸形。那時候是80年代,由于B超技術沒有達到現今的水平,因此這方面忽略了。病人也是很痛苦的。因此不要盲目保胎。
當然保胎還是有必要的,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檢查手段,包括B超、內分泌等檢查確定胚胎還存活,并且胚胎沒有異常,包括沒有畸形。另外還要找出這次先兆流產的原因,比如陰道出血、輕微肚子疼等。再就是既往有流產史的患者不要在懷孕后進行保胎,最好在懷孕前就找到既往流產的原因。
流產一般分為早期原發流產和早期繼發流產,另外還有晚期原發流產和晚期繼發流產。有的人吃大量的中藥很多都是沒有找到原因,治療習慣性流產一定要有針對性進行。
免疫因素的習慣性流產的治療是怎樣進行的?
免疫因素的習慣性流產的治療還應該從發病機理來進行探討,通常這種免疫因素導致的習慣性流產都是因為首次懷孕或者既往懷孕后做了人流或者藥流,在人流和藥流的過程中,胎盤屏障受到了破壞,同時子宮內膜也受到了創傷,這時候子宮內膜的靜脈就暴露出來了,子宮內膜的靜脈是回行血,是向母體心臟流的血液,這時候胚胎組織的一些碎屑以及其它成分就會隨著血液回到母體的血液中,而這對于母體來說屬于外來異物或者說是抗原,這樣母體就會產生抗胚胎抗體,再次懷孕后抗胚胎抗體就會使免疫屏障遭到破壞。那么針對性治療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母體內是不是有這種抗體,如果有這種抗胚胎抗體,我們就可以確診為免疫性的流產。這部分流產大部分都是早期繼發的,也就是在懷孕3個月之內就發生了流產。治療首先要消除體內的抗胚胎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