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前準確估計胎兒體重,有利于采取正確的分娩方案,從而提高母嬰的安全性。超聲測量估計胎兒體重比臨床估計客觀、受影響因素少。但近幾年來,計算式常用多參數公式,計算復雜,特別對巨大胎兒體重的估計符合率較低。本研究試圖探討簡單明了的超聲測量計算方法來估計胎兒體重。現報告如下。
一、 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1996年1月~1997年7月,分娩前72小時內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進行過超聲檢查,并在此院分娩的足月單胎孕婦,分娩新生兒正常者,共869例。用1996年1月~9月的420例資料統計計算體重,得出預測計算式,并以1996年10月~1997年7月的449例資料檢驗計算式的準確性。
2.方法:用美國生產的ATL-4實時顯像儀,3.5 MHz凸陣腹部探頭。在分娩前72小時內測量胎兒雙頂徑(BPD)、胸前后徑(TD)、腹圍(AC)、股骨長度(FL),每個參數至少測量2次,取平均值。測量者為熟練掌握超聲測量的主治醫師1名,研究生1名。(1)AC測量切面:以腹前后徑與腹橫徑之和代表AC。切面取與胎兒脊柱垂直、臍靜脈入肝處的腹部橫斷面,此時只見肝、肝靜脈、胃、脊柱橫斷面,不可見腎、腸。測量時取肝靜脈與脊柱橫斷面連線的最外緣為腹前后徑,前后徑的垂直平分線(最外緣)為腹橫徑。(2)BPD、TD、FL的測量方法為常用方法[1]。
3.統計方法:用SAS軟件對數據進行逐步回歸和最優子集分析。顯著性檢驗:F檢驗、χ2檢驗。符合率為預測體重與出生體重之差≤250 g[2]。體重≥4 000 g的胎兒為巨大胎兒。此次研究時考慮到預測誤差,為保證巨大胎兒檢出率,取胎兒體重3 900 g為巨大胎兒與正常體重胎兒的分段臨界體重。
二、結果
1. 預測胎兒體重的多參數計算式為:
W=22.5×AC+14.8×BPD+17.1×FL+
8.5×TD-4 777.8 (a)
測量的各參數均與體重相關,其中腹圍與體重最相關。
2. 預測胎兒體重的單、雙參數計算式為:
W=27.3×AC+20.3×FL-3 814.6 (b)
W=29.6×AC-2 918.6 (c)
經檢驗,此3個計算式對2 500~3 900 g體重的胎兒預測符合率均很高,為86%左右,且單參數計算式與多參數計算式的預測符合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對于體重<2 500 g的胎兒,本研究顯示,雙參數、多參數計算式的敏感度高于單參數計算式。但此3個計算式對體重≥3 900 g的胎兒體重符合率均較差,為56%左右。
3. 對胎兒體重≥3 900 g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預測巨大胎兒體重的多參數計算式為:
W=23.2×AC+14.0×BPD-2 567.7 (d)
僅腹圍、雙頂經與巨大胎兒體重相關,其中腹圍最相關。
4.巨大兒體重的單參數計算式為:
W=25.2×AC-1 713.3 (e)
分段臨界體重3 900 g所對應的腹圍為223 mm,此為分段預測胎兒體重的臨界腹圍。
經檢驗,計算式(d)、(e)的預測符合率很高,分別為87%和89%,并且兩者間沒有明顯差別,對≥4 000 g胎兒檢出的敏感性為90%、特異性為89%、陽性預測值為67%、陰性預測值為97%。
三、討論
統計分析表明,正常體重及體重≥3 900 g胎兒的AC與出生體重相關性最好,檢驗結果顯示:運用AC單參數計算式預測胎兒體重的符合率與多參數計算式差異無顯著性,但多參數計算式參數多、使用復雜,且有些參數測量誤差較大。而腹圍近似圓形,只要掌握測量要點,任何胎方位都能得到滿意結果,測量重復性也好。
在臨床上對巨大胎兒體重的預測比對正常胎兒體重預測更為重要,因為巨大胎兒增加手術產機會,若處理不當可造成嚴重的母嬰危害[2],因此分娩前檢出巨大胎兒意義重大。本研究運用了分段方法預測胎兒體重,使巨大胎兒體重預測符合率明顯提高。這與Landon等[3]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了用腹圍單參數計算式預測胎兒體重的簡便方法,并提供了以腹圍223 mm為界分段預測胎兒體重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對巨大胎兒體重預測的準確性。當腹圍≥223 mm時,用計算式 (e)預測;腹圍<223 mm時,用計算式(d)預測;臨床可疑宮內發育遲緩時可用計算式(b)預測。
參考資料
[1] 朱世亮,周永昌,徐智章主編. 腹部疾病超聲診斷. 第1版. 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2.235-240.
[2] 凌蘿達,顧美禮主編. 頭位難產. 第1版.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4. 19-33, 51-53.
[3] Landon MD, Mintz MD, Gabbe MD. Sonagraphic evaluation of fetal abdominal growth: predictor of the large-for-gestational-age infant in pregnancies complicated by diabetes mellitus. Am J Obstet Gynecol, 1989,160: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