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女性朋友們,在懷孕之后都會有一些胎位不正這樣的現象的,那么對于這樣的現象來說,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改善這樣的疾病的困擾,才能夠幫助我們的生命更加的健康的胎位不正的科普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胎位不正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改善這樣的癥狀?
醫生說。
“醫生啊,我這個胎位為啥不正呢?有沒有希望再正過來呢?”——孕婦說。上面的對話您可能經常在產科門診或病房聽到這樣的對話。那么到底啥是胎位不正呢?是不是胎位不正真的就生不了?且聽我來分解。一、什么是胎位不正呢?所謂胎位,就是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姿勢。正常的胎位應該是寶寶大頭沖下(朝媽媽的腳)和屁股沖上(朝媽媽的頭),即所謂的頭位。就是下面這個圖的樣子。
如果胎兒不是大頭沖下,就不是正常的胎位,即所謂的’胎位不正”。這些不正常的胎位包括:臀位:這是最常見的胎位不正之一。特點就是胎兒屁股沖下,大頭沖上,正好和頭位相反。
橫位:寶寶大頭和屁股分別在媽媽身體的兩側,即橫著待在肚子里。如下圖:
斜位:寶寶的頭和屁股分別斜著指向媽媽身體的兩側,處于頭位(或臀位)和橫位之間的一種狀態。
如果要想自己陰道分娩,即老百姓說的順產,基本的條件是寶寶為頭位。臀位一般也建議剖腹產,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考慮陰道分娩。橫位是絕對不能自己生的,會出人命。斜位通常是一種暫時的胎位,隨著孕周增加會逐漸轉成頭位或者臀位,轉成頭位比較多見。“不對啊醫生,我也是頭位,為什么最后還是沒有自己生出來呢?”呵呵,這就涉及到醫生根據什么判斷一個人能不能生?老百姓所說的“胎位不正”,其實一般指臀位或者橫位。剛才提到了,臀位最好剖腹產,橫位只能剖腹產。在醫生眼里的胎位不正,或者更多見的胎位不正,其實發生在頭位的孕婦。“頭位也有胎位不正?”“當然啦,頭位還細分很多種情況。發生于頭位的難產叫做’頭位難產’喲。”
其實頭位還分成更多具體的類型,什么枕前位、枕橫位、枕后位、高直位、前不均傾、后不均傾等等。在沒有臨產的時候,醫生一般只判斷是不是頭位,至于是哪種具體的分類不做判斷,也不用做判斷(因為這些不同的頭位還可能互相轉化呢),有時候甚至無法判斷(在沒有破水、宮口未打開的情況下,要摸清楚準確的胎位是很困難的)。這里就告訴大家一句話:枕前位最利于順產,其他胎位順產的難度很大,除非寶寶很小或者媽媽骨盆非常大,要不基本沒戲。所以在臨床上醫生是這么做的:在臨產前通過B超或者手摸確定寶寶是頭位(要不是頭位就拉去剖了),結合寶寶的大小和媽媽的骨盆情況,然后告訴你可以自己試產。注意是“試產”,就是試著自己生,沒保證一定能生下來。
等真正臨產以后,隨著宮口的逐漸開大,醫生會進一步精細的判斷胎位的類型,從而預測能否順產。“醫生,你剛才說只有枕前位才能順產,但是為什么我是枕后位也生出來了呢?”這個同學問得好!確實,枕前位是最容易順產的胎位,大部分人臨產后也是這個胎位。如果臨產后醫生發現為枕橫位或者枕后位,這時候并不急于改為剖宮產。醫生會采取催產素加強宮縮(如果宮縮較弱)、采用側臥位或者俯臥位、宮口開大時用手轉動胎頭的辦法來糾正胎位。有些枕橫位或者枕后位通過這些方法能夠恢復到正常的枕前位而順產。
不過也有些時候宮縮也加強了、側臥也躺了但是胎位還是糾正不過來甚至手轉胎頭也轉不過來,這種情況下基本順產就沒戲了,就算有戲也會生的比較辛苦。還有些寶寶本身比較小(比如只有5斤重)而媽媽的骨盆又很寬大,這時候寶寶也可能直接從不正的胎位生出來,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那么醫生,怎么樣才能防止寶寶胎位不正呢?”胎位不正的明確形成原因還不清楚,可能引起胎位不正的因素包括:胎兒巨大、媽媽骨盆狹小、胎盤位置異常、臍帶過短或過長、較大的子宮肌瘤或者卵巢巨大囊腫等。對于各位媽媽來說,自己能夠控制的因素主要是防止胎兒過大,預防的措施包括:孕期在醫生指導下適量運動、控制好血糖、均衡的營養。如果能把寶寶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那么就算臨產后胎位有些不正也有糾正的希望。好了,講了這么多,
給大家一個簡要的總結版吧:
1、胎位不正包括臀位、橫位、以及各種非枕前位的頭位不正
;2、橫位只能剖腹產、臀位最好剖腹產,頭位可以試產;3、枕前位是最利于分娩的胎位,枕橫位、枕后位如果能夠糾正為枕前位就有順產希望,如果難以糾正則順產困難;4、控制好體重、避免胎兒成為巨大兒,是避免胎位不正的有效措施。
如果我們的身體當中出現了胎位不正的這樣的現象,積極的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改善,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的長久才是最好的,一旦出現了這樣的不正的情況,也會威脅我們寶寶的安全的,對于上面所說的這樣的現象,及時的了解和幫助,才能夠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的健康,否則的話也會危及我們的身體的,快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