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垂體性閉經垂體的病變所致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障礙,從而影響卵巢功能而導致閉經。
(1)原發性垂體促性腺功能低下:是一種少見的遺傳病,表現為孤立性促性腺激素缺乏,患者常常原發閉經,性征不發育,有些還伴有嗅覺障礙。垂體促性腺激素FSH與LH以及卵巢性激素均為低水平。
(2)繼發性垂體前葉功能低下:由于垂體損傷、出血、炎癥、放射及手術等破壞了垂體前葉功能,造成促性腺激素及垂體前葉其他激素,如促甲狀腺激素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的缺乏。故除有性腺功能低下外,有時還會有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表現出閉經、消瘦、乏力、怕冷,低血糖,低血壓、低基礎代謝及性欲減退等。由于產后大出血、休克引起垂體前葉組織缺血壞死而發生的席漢綜合征是繼發性垂體前葉功能低下的典型情況。
(3)垂體腫瘤:亦是垂體性閉經較常見的病因,可通過直接破壞垂體前葉功能或因破壞了下丘腦與垂體間調節通道,干擾了生殖激素的分泌與調節,導致閉經。垂體腫瘤的種類很多,如生長激素瘤、泌乳素瘤、促甲狀腺激素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的混合瘤以及無功能垂體腺瘤等。與閉經有關的最常見的垂體瘤是泌乳素瘤。
4.下丘腦性閉經指障礙在下丘腦或下丘腦以上。由于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缺乏或分泌形式失調而導致閉經。包括下丘腦-垂體單位功能異常,中樞神經系統-下丘腦功能異常,以及其他內分泌異常引起的下丘腦不適當的反饋調節所致的閉經。
(1)下丘腦-垂體單位功能異常:可為先天性下丘腦-垂體功能缺陷,亦可為繼發于損傷后,腫瘤、炎癥及放射等所致的下丘腦激素GnRH合成和分泌障礙。臨床上最常見的下丘腦-垂體單位功能異常所致的閉經是高泌乳素血癥。這是由于下丘腦泌乳素抑制因子(主要是多巴胺)缺乏,使垂體分泌過多的泌乳素。
(2)中樞-下丘腦功能異常:精神因素,外界或體內環境的改變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經大腦皮質,丘腦及下丘腦的神經內分泌途徑,或經大腦邊緣系統影響下丘腦功能而導致閉經。此外,假孕也是一種精神心理因素導致的中樞下丘腦功能異常。常發生于盼子心切的不育婦女。
(3)其他內分泌異常引起不適當的反饋調節:
①雄激素過多:過多的雄激素可來自卵巢及(或)腎上腺。臨床上在青少年女子中最常見的是多囊性卵巢綜合征。其主要的病理生理特點是雄激素過多及持續無排卵,表現為閉經或月經失調,多毛和肥胖,以及卵巢多囊性增大等一系列癥狀與體征。
②甲狀腺激素異常:甲狀腺激素參與體內各種物質的新陳代謝。因此,甲狀腺激素過多或過少都可直接影響生殖激素及生殖功能,如有些甲亢患者可表現有月經過少或閉經。
③分泌性激素腫瘤:以卵巢和腎上腺腫瘤多見。腫瘤分泌過多的性激素可通過反饋機制抑制下丘腦及垂體的分泌調節功能,破壞其周期性,導致無排卵或閉經。根據血中雌激素或雄激素水平異常增高的特點,可判斷腫瘤分泌激素的性質。仔細的盆腔檢查,相應部位的影像學檢查,如盆腔及腎上腺B超、CT掃描、MRI等有助于腫瘤的確診。
④運動與閉經:運動員、芭蕾舞演員等因從事大運動量活動,身體中脂肪過少,會出現運動性閉經。能量的消耗以及訓練和比賽的精神壓力均可影響神經內分泌代謝功能,使下丘腦GnRH分泌異常,導致閉經。
⑤藥物性閉經:有些藥物能影響下丘腦功能而引起閉經,特別是噻嗪類鎮靜藥,大劑量應用常能引起閉經泌乳,停藥后月經能恢復。少數婦女注射長效避孕針或長期口服大劑量避孕藥后導致繼發閉經,是藥物對下丘腦-垂體軸持續性的抑制所致。
⑥肥胖:肥胖有時伴其他內分泌異常。這里指單純肥胖。體重與下丘腦-垂體-性腺軸關系密切。脂肪組織是雌激素蓄積場所,又是雄激素腺外轉化為雌激素的主要部位。過多的脂肪組織導致雌激素的增加。這種無周期性生成的雌激素通過反饋機制,對下丘腦-垂體產生持續的抑制,導致無排卵或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