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腫瘤之一,在58到61歲的女性中是特別常見的,而在這些年,患子宮內膜癌的女性越來越多,特別是在肥胖的女性群體中,得病率相當的高。因此,肥胖女性一定要引起注意,并去醫院定期檢查。
1.B超檢查
B超檢查可以了解子宮大小、子宮內膜厚度、有無回聲不均或宮腔內贅生物,有無肌層浸潤及其程度等,其診斷符合率達80%以上。由于子宮內膜癌患者肥胖者甚多,因此經陰道超聲比經腹部超聲更具優勢。由于B超檢查方便及無創,因此成為診斷子宮內膜癌最常規的檢查,也是初步篩查的方法。
2.分段診刮
目前確診子宮內膜癌最常用、最有價值的方法。不僅可以明確是否為癌,子宮內膜癌是否累及宮頸管,還可鑒別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腺癌,從而指導臨床治療。對于圍絕經期陰道大量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斷的患者,分段診刮還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分段診刮的標本需要分別標記送病理學檢查,以便確診或排除子宮內膜癌。
3.宮腔鏡檢查
宮腔鏡下可直接觀察宮腔及宮頸管有無癌灶存在,癌灶部位、大小、病變范圍,及宮頸管有否受累等;直視下對可疑病變取材活檢,有助于發現較小的或較早期的病變,減少了對子宮內膜癌的漏診率。宮腔鏡直視下活檢準確率接近100%。宮腔鏡檢查和分段診刮均有發生出血、感染、子宮穿孔、宮頸裂傷、人流綜合反應等并發癥,宮腔鏡檢查尚有發生水中毒等風險。對于宮腔鏡檢查是否可導致子宮內膜癌播散尚有爭議,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宮腔鏡檢查不會影響子宮內膜癌的預后。
4.細胞學檢查
可通過宮腔刷、宮腔吸引涂片等方法獲取子宮內膜標本,診斷子宮內膜癌,但其陽性率低,不推薦常規應用。
5.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較清晰地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病灶大小、范圍,肌層浸潤以及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情況等,從而較準確估計腫瘤分期。CT對于軟組織的分辨率略低于MRI,因此在具有條件的醫院,應用MRI術前評估者較多。
6.腫瘤標志物CA125
在早期內膜癌患者中一般無升高,有子宮外轉移者,CA125可明顯升高,并可作為該患者的腫瘤標志物,檢測病情進展和治療效果。
因此,在60歲左右的女性一定要特別注意,特別是身材比較肥胖的女性,作為子宮內膜癌的高發群體,一定要特別注意,最好經常去醫院做檢查,隨時確保自己的身體健康,不被疾病所侵害,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