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位名叫H.Wilson的科學家發表文章,系統詳細的剖析了歷年來經期同步研究的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提示我們,這些問題給研究結果帶來巨大的誤差,可能誤導了我們對“Mc Clintock效應”的認識。
首先他指出,之前的經期同步研究都基于一個模糊的看似合理的假設,即“在隨機比較兩名女性的來潮日間隔時,這個差值是隨機分布的”。但 Wilson用計算證明,哪怕你什么都不做,找出若干對八竿子打不著的女性互相比較月經來潮日的間隔,由于每個人的周期長短不同,其中有一半左右都將趨向同步,尤其當實驗人數較少統計時間較短的時候趨同現象更為顯著。而大多數經期同步的研究都具有樣本量小,持續時間短的特點。
其次,比較來潮日間隔時,如何選取日期也會使結果大為不同。假設女性A的月經周期長度是28天,她在第1天、第29天、第57天來潮;而女性B 的月經周期長度是30天,她在第15天、第45天、第75天來潮。如何判斷她們的月經周期是趨于同步還是趨于分離呢?如果以女性A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月經時間來和女性B比較,會發現:前一次她倆相差14天,后一次相差16天,趨于分離;如果以女性A第二次和第三次月經時間與女性B比較,就變成:前一次相差 14天,后一次相差12天,趨于同步。同樣的數據得出相反的結論,一不小心就陷入數學陷阱。
再者,Wilson發現很多實驗存在人為排除不符合實驗設計的參與者或數據的情況。有些實驗的參與者在實驗中發生月經不調的現象(根據統計人數比例約為25%),來潮次數與其他人不同,研究者就會在統計時將這些數據去掉,而這樣做無疑損害了研究的客觀性。
根據自己分析的研究誤差,Wilson對幾個代表性的得出經期同步結論的研究逐個進行分析和計算,發現考慮誤差后這些研究結果基本都變成了“無明顯經期同步現象”。Wilson同時還提出了一些優化實驗的方案,比如延長試驗時間,加大樣本數量等。
Wilson的文章出爐之后,得到經期同步結論的研究大幅減少,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他的分析確實找準了問題所在,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更謹慎嚴密的思路和方法。在他之后,又有其他一些經期同步研究可能存在的問題被提出來,例如收集數據時,采用的參與者每隔一段時間回憶一次來潮日期的方式可能出現偏差;McClintock 1998年的研究在涂抹汗水提取物時沒做到單盲或雙盲等。
疑問三:演化意義在哪里?
前面提到了老鼠的“Whitten效應”,雄性老鼠釋放的費洛蒙可使雌性老鼠發情期同步,對老鼠的繁殖具有積極意義:雌鼠齊齊做好準備,雄鼠便可以一次性地“廣撒種”,降低了生育成本。所以有人認為經期同步的演化意義與此類似,為這種現象提供一種解釋,即在遠古時候的一夫多妻生活方式下,女性經期同步有助于提高繁殖效率,避免男性“找錯人”白白浪費體力。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者認為如果存在經期同步現象,對繁殖是不利的,因為它會引起女性間的競爭,浪費一部分生育能力,降低繁殖效率;而女性排卵期的多變可以使女性更不易受到男性的控制,令她們在選擇男性時掌握更多選擇權,更有可能生下更好的后代。
而提出“McClintock效應”的McClintock本人則認為經期同步沒什么作用,只是演化中偶爾產生的“副產品”,是個巧合。在演化意義層面上的討論,可以促進人們多角度的思考,但始終無法為經期同步現象提供直接的證據。
關于經期同步的研究一路爭議不斷,到現在也沒個定論。正反兩方的科學家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經期同步現象是否存在,又是否與費洛蒙有關。但是,他們都同意費洛蒙的研究對人類意義非凡,這種具有魔力的東西可能會開啟人類從未意識到的新感官,開辟我們從未探索過的新領域。大膽猜測后繼以嚴密謹慎的求證,在不斷地假說建立推倒再建立的循環中尋求真知,才是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