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辯證是關鍵
關于盆腔炎的治療,中醫主張中藥治療。中醫專家指出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并為廣大病員接受,尤其是中藥熱敷和中藥灌腸,然而臨床療效卻不盡如人意。
提高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辯證是關鍵!
辨證是關鍵。慢性盆腔炎有寒熱和虛實之分,不是所有的慢性盆腔炎都需要清熱消炎,中藥熱敷只適用于虛寒型的病人。中藥熱敷是我院幾十年來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經驗方,它由辛香走竄、活血化瘀的13味中藥組成,對病程較長、體虛、寒濕凝滯的慢性盆腔炎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相反,對濕熱蘊積型的慢性盆腔炎則有害無益。
近日遇到一位有慢性盆腔炎病史的患者,因腹痛又起就醫,當時并無發熱,婦科檢查一側附件壓痛。醫生給千金片口服,并給中藥熱敷。3天后,患者腹痛加劇,伴高熱,血沉加快,B超顯示盆腔有混合性的腫塊,似盆腔膿腫。給予抗生素積極控制感染,同時用中藥清熱解毒、消癰化瘀止痛,4天后體溫恢復正常,血沉逐漸下降,兩周后腫塊消退。
中醫治病的原則,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濕則燥之,瘀則化之。
因此,寒濕瘀阻的慢性盆腔炎使用中藥熱敷,是取其溫熱燥濕化瘀之功,療效顯而易見。
盆腔炎:如何辨別虛寒型和濕熱型
虛寒型的盆腔炎一般病程較長,表現為下腹隱痛,綿綿不休,勞累和月經后加重,或遇寒后腹痛,伴腰酸乏力,或大便不實。婦科檢查,盆腔可有輕度壓痛。B超顯示子宮卵巢邊界不清。舌苔薄,質黯淡,邊有齒痕或瘀斑,脈細軟。一般濕熱蘊積的患者表現為下腹脹痛,痛處拒按,經前經后加重,伴腰酸墜脹,白帶多,色黃或有穢味。婦科檢查宮頸舉痛,**附件壓痛,B超提示子宮卵巢邊界不清,或有不規則的腫塊、盆腔積液等,舌苔黃膩質暗紅。濕熱蘊積型也可見于盆腔炎亞臨床期,或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期。
由于病原體的變遷,微生物已經是盆腔炎主要的致病原,微生物造成的盆腔炎即使在急性階段,病勢并不兇險,常常沒有發熱,或僅僅表現為下腹脹痛,與慢性盆腔炎的癥狀相同。這時由于正處感染期,如果使用中藥熱敷就好比是火上澆油,反而加重病情。因此,作為醫生一要詳細詢問病史,最好先做陰道分泌物培養,尋找病原體,同時辨證用藥。切不可不辨寒熱溫涼隨便使用熱敷。
另外,中藥熱敷的使用方法和療效有很大的關系。當一包中藥第一次使用時,用紗布包好后,先灑上一些水,隔水旺火蒸30分鐘,取出后裹上毛巾置于患處(待藥溫略降后,可以去掉毛巾將藥包直接敷放于患處),蓋上一塊大的塑料布,以使藥力集中透入患處。天冷時再蓋上棉被,以延長藥物作用。直到藥包冷卻低于體溫即告結束。第二天將該藥包再蒸20分鐘,即可同樣使用。如此一包藥可重復使用7~8次。夏天不宜使用中藥熱敷,月經期則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