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宮頸癌,一般女性都是很懼怕這種疾病的發生,因為宮頸癌是婦科中的一種惡性的腫瘤,一般發病年齡為30~35歲左右,但是近年來由于人們飲食的不健康等原因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近幾十年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遍應用,使宮頸癌和癌前病變得以早期發現和治療,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有明顯下降。那么生活中人們對宮頸癌的七個常見的認識誤區是哪些呢?
誤區一:宮頸癌發病時沒有癥狀,因此一般確診后只能等死
事實上,人的身體在時時刻刻預示著身上各種大小疾病。性交后出血、月經間歇期出血都是宮頸癌的信號,其他還有異常排泄物或盆腔局部痛等都預示著宮頸癌的可能性。早期宮頸癌病人的存活幾率都比較大。此外,宮頸癌復發大多是在治療后2年內,一旦熬過5年,復發危險就很低了。
誤區二:年輕不會患宮頸癌
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因此女性21歲或有3年性行為后,就應該接受第一次巴氏涂片檢查,多久接受一次則須咨詢醫生。而且即使接種了疫苗,仍需做巴氏涂片檢查。事實上,年齡并不代表什么,即使你已經到了絕經期、接受過子宮切除術、或者年齡超過65歲,巴氏涂片檢查都仍然很有必要。
誤區三:采取激素代替療法將增加宮頸癌危險
子宮頸癌不象乳腺癌和卵巢癌那樣由激素依賴性。小劑量激素代替療法能夠治療絕經期癥狀而不會增加宮頸癌風險。
誤區四:宮頸癌必須切除子宮
子宮切除術是早期宮頸癌的常規治療,但并非唯一選擇,子宮錐形切除術、根治性宮頸切除術等,都能避免切除子宮,而且可以在不影響生存的前提下,盡量保留女性病人做媽媽的權利。當然,切除子宮后,由于沒有切除決定女人生理特征的卵巢,因此,更年期提前的情況并不普遍,患者沒必要太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