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炎癥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宮頸易受到分娩、宮腔操作的損傷,宮頸管單層柱狀上皮抗感染能力較差,并且由于宮頸管粘膜皺襞多,一旦發生感染,很難將病原體完全清除,而導致慢性宮頸炎。宮頸炎分為急性宮頸炎與慢性宮頸炎兩種。
急性宮頸炎較少見,主要見于感染性流產、產褥期感染、宮頸損傷或陰道異物并發感染。常見的病原體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腸球菌等。近年來隨著性傳播疾病的增加,急性宮頸炎已成為常見疾病。其最常見的病原體為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體等。
病理變化:肉眼見宮頸紅腫,宮頸管粘膜充血、水腫。光鏡下見血管充血,宮頸粘膜及粘膜下組織、腺體周圍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腺腔內可見膿性分泌物,分泌物可經宮頸外口流出,顯示為急性炎癥改變。
臨床表現: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粘液膿性,陰道分泌物的刺激性可引起外陰搔癢伴有腰酸及下腹部墜痛。此外,常有下泌尿道癥狀,如尿急、尿頻、尿痛。沙眼衣原體感染還可出現經量增多,經間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癥狀。
慢性宮頸炎較多見,其多由急性宮頸炎轉變而來,常因急性宮頸炎治療不徹底,病原體隱藏于宮頸粘膜內形成慢性炎癥,多見于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后,病原體侵入而引起感染。也有患者直接患病的。常見的病原體主要的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及厭氧菌。目前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體及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也較常見。
病理變化:
1.宮頸糜爛: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常見的一種病理改變。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稱宮頸糜爛。糜爛面邊界與正常宮頸上皮界限清楚。糜爛面為完整的單層宮頸管柱狀上皮所覆蓋,由于宮頸管柱狀上皮抵抗力低,病原體易侵入發生炎癥。宮頸糜爛又可分為三類:單純性糜爛、顆粒型糜爛、乳突型糜爛。
2.宮頸肥大:宮頸組織充血、水腫,腺體和間質增生,還可能在腺體深部有粘液潴留形成囊腫,使宮頸呈不同程度的肥大,但表面多光滑,有時可見到潴留囊腫突起。最后由于纖維組織增生使宮頸硬度增大。
3.宮頸息肉:慢性炎癥長期刺激使宮頸管局部粘膜增生,子宮有排除異物的傾向,使增生的粘膜逐漸自基地部向宮頸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一個或多個,直徑約1厘米,色紅,呈舌形、質軟而脆,易出血,蒂細長。
4.宮頸腺囊腫:在宮頸糜爛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將腺管口阻塞。婦科檢查示宮頸表面突出多個青白色小囊泡,內含無色粘液。
5.宮頸粘膜炎:(宮頸管炎)病變局限在宮頸管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宮頸陰道部外觀很光滑,僅見宮頸外口有膿性分泌物阻塞,有時宮頸管粘膜增生向外口突出,可見宮頸口充血發紅。
臨床表現:
主要癥狀是陰道分泌物增多。由于炎癥的范圍和程度的不同,分泌物的量、性質、顏色及氣味也不同。伴息肉時易有血性白帶或性交后出血。如炎癥擴散到盆腔時,可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墜痛等。
治療:
1. 物理治療 其治療原理是以各種物理方法將宮頸糜爛面單層柱狀上皮破壞,使其壞死脫落后,為新生的復層鱗狀上皮覆蓋,為期3—4周,病變較深者要6-8周。臨床上有激光治療,冷凍治療,紅外線治療及微波治療等。
2. 藥物治療 適用于糜爛面積較小的和炎癥浸潤較淺的病例。用藥的部位應盡量靠近宮頸糜爛面,使藥物充分起效。臨床上這類栓劑較多,如康婦特栓等。
3. 手術治療 有宮頸息肉者行息肉摘除術。對宮頸肥大、糜爛面較深廣且累及宮頸管者,可考慮作宮頸錐切術。
預防: 積極的治療急性宮頸炎;定期作婦科檢查,避免分娩時或器械損傷宮頸;產后發現宮頸裂傷應及時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