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在悄無聲息中流逝,轉眼我已是30多歲的女人。生活漸漸步入正軌,既為人妻、又為人母,正當我深深體會人生諸多幸福的時候,卻被一件意外的事打破了生活的寧靜。
宮頸長了“小米粒”:性病
一個周末的晚上,一歲的兒子獨自睡去,我與老公在臥室里溫存,當激情退去,我照例去衛生間“善后”。當沖洗陰道時,我突發奇想,想自行檢查一下。于是用手指觸摸陰道內壁,感覺里面濕濕的,有很多褶皺。好奇心使然,我繼續往深處探查,手指觸及子宮頸口時,我摸到一米粒大小的突起物。“這是什么?難道是性病?”可怕的念頭才剛冒起,我隨即搖頭否定:不可能!我和老公一向潔身自愛,自己除了有慢性宮頸炎,身體沒啥毛病。我百思不得其解,回頭跟老公說起,他責怪我不懂醫學還胡亂自我檢查,純屬沒事找事,如果不放心,明天去醫院查查得了。
想想老公說得挺在理,再考慮自身也沒任何不適,加上第二天工作又忙,覺得沒必要小題大做,就懶得去醫院了。但心里始終存了個疙瘩,那神秘的突起物像籠罩在心頭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
“米粒”驚變“花生米”:腫瘤?
一個月后,我終于忍不住再探究竟。當手指觸到子宮頸口時,我驚訝地發現,“小米粒”已經長成“花生米”了,且摸上去軟軟的,這下可把我嚇壞了。
知道這絕非正常現象,我腦海立即閃過N個假想:莫非長了婦科腫瘤?還是子宮頸癌?我兩耳轟鳴,六神無主,一切隨即變得暗淡無光。我甚至開始胡思亂想:“孩子還小,將來怎么辦呢?老公什么家務活都不做,以后誰照顧家里?我的事業剛剛起步……”于是一夜無眠。
次日,憔悴不堪的我,在老公的陪伴下去了醫院。
原來是宮頸腺體囊腫:炎癥罷了!
我膽戰心驚地躺在婦科檢查床上,感覺醫生慢慢為我放置陰道窺鏡。檢查結果很快出來了:是宮頸腺體囊腫,不是什么腫瘤,而且宮頸涂片檢查也證實沒有癌變。
虛驚一場,我如釋重負,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出來。沒人知道這“稀罕”病帶出的婦科腫瘤猜疑,讓我承受了怎樣的心理驚嚇。
可是,醫生搖搖頭,并不以為然:“這可不是什么稀罕病,它不過是婦科的一種常見病,與宮頸糜爛、宮頸息肉一樣,屬于慢性宮頸炎的一種,又叫宮頸納氏囊腫。”接著,醫生又介紹說,該病治療并不算復雜。如宮頸腺體囊腫較小、散在,且無自覺癥狀的,一般不需要治療,只要每年例行復查即可;對于密集的、較大的囊腫,可行激光、微波等物理治療;囊腫再大些時,再考慮電刀切除。治療后病人多能獲得痊愈,不會給健康帶來影響。之后醫生又提醒,千萬不要自行用手指進行檢查,因為手指上帶有不少病菌,可能引起其他陰道疾病,如果指甲不小心摳破腺體囊腫,更容易造成人為感染。
根據囊腫大小,醫生建議我做激光切除手術。開始,我還擔心手術會很痛。但醫生和氣地安慰我說:“手術一點都不痛,并且很簡單。你就想象譬如臉上長了粉刺,把膿放出來的感覺就好了。”果然,手術10分鐘就宣告結束。囊腫迅速消失,而我也一點沒感覺到疼痛。
末了,醫生特意交代,由于慢性宮頸炎與宮頸癌關系密切,在長期的炎癥刺激下,少數可能發生惡變,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因此,建議我最好每年去醫院作例行婦檢和宮頸涂片檢查。
事情至此,總算“功德圓滿”。而醫生的叮囑,我自然會銘記在心。
宮頸納氏囊腫的來由
宮頸納氏囊腫好發于生育年齡女性,是宮頸糜爛愈合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內,將腺管阻塞,使腺體內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其中,導致腺腔擴張,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腫物,故也稱為子宮頸腺潴留囊腫。一般的囊腫小如米粒,大如黃豆甚至櫻桃,突出于宮頸表面,內含無色膠凍狀物。若合并感染,小囊泡外觀可呈淡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