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是一個困擾了很多女性的一個疾病,女性去做體檢,幾乎十有八九會被診斷為宮頸糜爛。你一定見過不少醫院廣告,用“宮頸糜爛”作為吸引病人來婦科門診的招牌,讓女性查出宮頸糜爛,緊隨其后的就是上藥、輸液,甚至激光等治療手段,動不動治療費上千上萬,成為典型的過度治療的手段。“宮頸糜爛”是病么?到底是不是一種病,它需要什么樣的“治療”?今天小編就為你揭秘這個在中國隱藏了很久的“偽疾病”。
1、“宮頸糜爛”這個說法早已過時,但很多醫院和醫生卻仍然延用
談宮頸糜爛,可能還是需要從醫生的教育開始談起。中國醫學生的統編教材,在2008年之前的《婦產科學》上,宮頸糜爛一直是作為一個標準的疾病存在的,甚至有談到它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但是實際上,那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中國的婦產科學,和國際脫軌了多年。在之前婦產科大夫,把宮頸生理期出現的宮頸的柱狀上皮外翻當做是一種病理現象了,所以加以診斷。在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在其前言中明確表示:要和國際接軌,重視知識更新……不斷更新臨床診斷治療標準。例如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內是應該要取消“宮頸糜爛”這一診斷的,但是由于不少醫師知識更新緩慢,哪怕是在本科生教材修訂這個診斷以后5年,仍然有很多醫師在診斷“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說到底,實際上是過去對宮頸的一種正常表現的錯誤認識。
2、其實“宮頸糜爛”,只是激素影響宮頸顏色
所謂"宮頸糜爛",只是宮頸口外部的鱗狀上皮和宮頸內側的柱狀上皮在交界處發生位移
100多年前,當醫生觀察到女性的宮頸顏色發紅的時候,因為覺得看著像皮膚濕疹樣的糜爛,就把這一現象叫作了“宮頸糜爛”。但其實那里并沒有發生真正的糜爛,只是由于受到激素的影響,宮頸口外部的鱗狀上皮和宮頸內側的柱狀上皮在交界處發生位移——因為柱狀上皮較薄,所以每當柱狀上皮顯露較多的時候就會露出下面的血管,顯得那里顏色發紅。
所以說,宮頸糜爛就是由激素引起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很多女嬰甚至剛出生就有“宮頸糜爛”現象,可剛出生的孩子并不會有宮頸損傷,只是受到了母親懷孕時體內激素水平增高的影響,離開母體以后,女嬰的這種“糜爛”也會消退。
3、宮頸非糜爛,是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而已
在過去的醫學教科書上,有宮頸糜爛的所謂分度診斷,稱之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認為范圍的大小是炎癥程度的輕重,面積小于1/3是輕度,1/3-2/3是中度,超過2/3是重度,但這個其實就是受雌激素影響后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宮頸糜爛是病么?看完以上介紹,或許大家都應該改變一下自己對“宮頸糜爛”的看法了,不要將其看做很嚴重的疾病,千萬不要被嚇到。要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當然,如果身體有不適的嚴重癥狀,還是要盡早去醫院檢查的。但是,不要太過分在意,影響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