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女五炎,十女二糜",說的是慢性宮頸炎在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婦女中發病率約近50%左右。據介紹,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最常見的一種病理變化,約有20%或更多的婦女患有此病。
這些婦女因分娩、流產、多次人工流產;產后、經期不注意衛生;平時不注意性生活衛生或過度清潔;伴侶的包皮過長、包皮垢致病細菌、病毒影響,均可使宮頸粘膜受損再經細菌或病毒感染,產生白帶過多、接觸性出血、兩年以上不孕癥等癥狀,給病人身心造成影響。
宮頸糜爛一般不對機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如宮頸單純的假性糜爛(多發生在育齡或卵巢功能旺盛的婦女,間質內常無明顯炎癥現象,在產后或絕經后可自行消退)。一般不用治療。慢性宮頸炎引起的病理變化--宮頸肥大及腺體囊腫,一般也不需治療。但宮頸糜爛的存在容易造成其他疾病的誤診,比如宮頸癌。
據介紹,宮頸癌是占女性生殖系統居首位的、嚴重威脅婦女生命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平均為111--115/10萬人,如不及時治療,將死于尿毒癥、大出血、惡病質等,嚴重威脅婦女生命。
然而,宮頸糜爛和宮頸癌很多癥狀非常相似,最突出的相似癥狀是白帶過多、接觸性出血。而且,早期宮頸癌多無癥狀,即使有癥狀,往往是其最早期的發現,因此,早期宮頸癌往往在普查中才能發現。特別是由于宮頸的神經支配都屬于內臟神經系統,所以患者對疼痛不敏感,即使宮頸表面糜爛或癌前病變造成的"糜爛"非常嚴重,也不會引起病人劇烈的癥狀。
此外,有些宮頸"糜爛"不是炎癥引起的糜爛,而是有一些癌前病變引起的糜爛型、菜花型、浸潤型、潰瘍型的部位,如果不經過細胞學的檢測,往往會隱藏著一些癌前病變。有時,醫生的肉眼也難斷其"是非",要靠宮頸細胞涂片檢查得以發現宮頸癌,這極易掩蓋病情,并使患者放松警惕,明明是罹患宮頸癌,卻誤以為是宮頸糜爛。
專家介紹,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發生在宮頸的惡性腫瘤,如果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是非常令人滿意的。專家提醒廣大女性,凡是有白帶過多、下體有接觸性出血的病人,無論有否包括宮頸糜爛在內的慢性宮頸炎,都應及早到正規醫院專科去檢查,在做宮頸糜爛的治療前,一定要考慮排除宮頸的其他疾患。患者做一次宮頸刮片,90%的宮頸癌可檢查發現。
在宮頸糜爛的治療過程中,如癥狀長期無明顯好轉或反復出現白帶過多、下體有接觸性出血,或伴有盆腔和下肢疼痛,下肢腫脹等其他癥狀亦應予以重視。千萬別讓小小的宮頸糜爛耽誤了對宮頸癌等疾病的診斷而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