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宮頸糜爛的分度
輕度糜爛(Ⅰ度):糜爛面占整個宮頸表面的1/3以內。
中度糜爛(Ⅱ度):糜爛面占整個宮頸表面的1/3--1/2。
重度糜爛(Ⅲ度):糜爛面占整個宮頸表面的1/2以上。
4.宮頸糜爛的臨床表現
(1)白帶增多:白帶增多為宮頸糜爛的主要癥狀,有的甚至是唯一癥狀。由于病原體的不同,以及糜爛的范圍及程度的差異,白帶的性狀也有所不同。如主要是柱狀上皮增生引起的糜爛,炎癥感染不明顯,白帶則主要為透明粘液;如宮頸糜爛伴有明顯的炎癥感染,白帶則呈黃色膿性、粘稠狀。糜爛面積較小或為病變累及較淺的單純性糜爛,白帶量可能較少;如果病變累及較深、面積較大的重度糜爛,則白帶量較多,偶爾也可能帶少量血絲或血液,個別患者有時也可能主訴有接觸性出血。
(2)疼痛:宮頸糜爛出現疼痛癥狀者比較少見,當病原體累及范圍較深時,炎癥自宮頸出沿子宮骶骨韌帶播散,或沿闊韌帶蔓延,可引起慢性宮旁結締組織炎,出現腰骶部疼痛、盆腔下墜痛及痛經。如炎癥波及到主韌帶,可出現性交痛,影響性生活。當婦科檢查時如觸及宮頸,患者即感腰骶部或髂窩部疼痛,此種疼痛多在月經、性交或婦科檢查后加重。
(3)膀胱癥狀:宮頸的炎癥可經淋巴途徑播散或直接蔓延至膀胱周圍結締組織,甚至達膀胱三角區,從而刺激膀胱出現尿頻、尿痛癥狀,有時也可繼發尿路感染。
5.宮頸糜爛的陰道鏡檢查
由于宮頸糜爛的程度不同,以及宮頸糜爛始終存在著病灶的擴展和修復互相交替的病理改變,所以在陰道鏡檢查時可見到各種不同的陰道鏡圖像。‘
典型的宮頸假性糜爛表面被覆柱狀上皮,與周圍的鱗狀上皮有明顯的分界線,未涂3%醋酸前陰道鏡下可見紅色細小的顆粒狀突起,涂3%醋酸后,糜爛面的柱狀上皮水腫、變白,數秒鐘后可見到成簇的“葡萄串”樣圖像,每個小葡萄界線清晰,半透明狀。如柱狀上皮增生比較活躍,則在葡萄的表面出現螺旋狀血管或血管袢。周圍的鱗狀上皮涂3%醋酸后無明顯變化,但其和柱狀上皮的邊緣變白,呈現出一條白色分界線。
真性糜爛或單純性糜爛,由于其表面無柱狀上皮或僅有一薄層柱狀上皮,故涂3%醋酸后見不到典型的“葡萄串”,僅可見到一潮紅區,有時伴有一些分支良好的增生血管,看不到明顯的白色鱗柱分界線。
乳頭型糜爛由于間質增生,形成許多較深的間隙,陰道鏡下可見一些不規則的隆起或凹陷,也有一些凹陷呈腦回樣排列。
處于修復階段的宮頸糜爛,常見到從鱗狀上皮區向糜爛面伸出多條新生鱗狀上皮條索,這些新生的鱗狀上皮非常菲薄,粉白色半透明狀。這些鱗狀上皮互相融合覆蓋糜爛面,有時在新生的鱗狀上皮區殘留一些未被覆蓋的柱狀上皮,即形成所謂的柱狀上皮島。
在鱗狀上皮區很容易看到腺體開口,這些開口呈圓形或橢圓形,口內充滿透明粘液。在宮頸炎修復過程中如這些腺體開口被閉塞,粘液潴留形成腺體囊腫。腺體囊腫表面呈穹形隆起,內容物為淡黃色或青白色粘液,表面可見樹枝狀血管。有些腺體囊腫四周有放射狀血管分布。
宮頸肥大和腺體囊腫
宮頸肥大和腺體囊腫也是慢性宮頸炎常見的一種表現,宮頸肥大和腺體囊腫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同時發生。前者是指宮頸體積的增大,后者是由于種種原因造成腺體開口的閉鎖,腺體分泌物潴留而形成囊腫。
引起宮頸肥大的原因是:由于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宮頸組織發生充血、水腫,宮頸腺體及間質增生,腺管受周圍增生組織的擠壓,使腺體產生的粘液難以排出,而形成潴留囊腫,較表淺的腺體囊腫向宮頸表面突出,很容易觀察到,而深部的腺體囊腫常導致宮頸呈不同程度的增粗、變大,一般習慣稱之為宮頸肥大。深部腺體囊腫肉眼觀察難以發現,但做B超檢查時可見到宮頸肌壁間有大小不等的圓形液性暗區。
肥大的宮頸表面由于損傷或炎癥刺激也可以出現鱗狀上皮脫落、柱狀上皮增生而形成糜爛。當炎癥經過治療后,宮頸局部充血水腫消退,宮頸表面重新被鱗狀上皮覆蓋,又恢復為光滑狀。但是,增生的結締組織并不消退,依然存在,故宮頸仍維持其肥大的外觀,有時甚至可增大1--2倍以上。
宮頸肥大和腺體囊腫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白帶增多。另外,由于結締組織增生及炎癥沿宮頸旁或經宮骶韌帶向盆腔擴散,故患者經常主訴有腰骶部疼痛或會陰部墜脹感,這是宮頸肥大比較突出的2個癥狀。
宮頸肥大的陰道鏡所見:宮頸明顯增大,由于局部慢性炎癥刺激引起宮頸瘀血,宮頸表面呈青灰色,鱗狀上皮較厚,在鱗柱交界區可見數量不等的青白色或淡黃色潴留囊腫,囊腫表面可見分支血管,囊內容物為膠凍樣粘液。宮頸表面可呈光滑狀或糜爛狀,糜爛面涂3%醋酸后呈“葡萄串”改變。鱗狀上皮區有時可見到粗大血管,分支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