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為原型拍攝的同名電影以及當代的一些小說和敘述,性愛的過程被詳細描寫。在性產業領域,所有的細節也都被描述、曝光,并在燈光的直射下以特寫鏡頭展現。人們竊竊私語:“你能看到一切,一切關于性的技巧。”
其實,“如何真正做愛”最“真正”的問題,卻是首先要有“真”。正如一些人告訴我們的,你盡可以有50歲的年紀,經歷過“一切”,卻也會突然感受到一個異樣的、從未接受或付出過的——吻。
1968年以后,西方進入全方位性愛時代,開始鼓勵人們“不受約束地享受性快樂”,甚至可以不需要感情。盡管性革命的影響已經退潮,不能否認,現在的中國人卻正在迎頭趕上。《紐約客》上的一幅漫畫,準確地為我們揭示了男女之間最傳統的區別——
一對夫妻身著睡衣坐在床上。她看上去很生氣,手里舉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一句大大的口號:“無愛=無性”。他手里也舉著自己的標語:“無性=無愛”。
但我們幾乎已不能再相信這類讀物所傳遞的信息:承認能將性與愛分開的女人很多,而很多男人則說他們需要有感情后才做愛。
怎么才能找到出路呢?
敢于超越自己的局限
演變還表現在別的地方:我們正從一個僅僅基于感情之上的“浪漫”模式進入“感官”情侶模式,后者追求共同體驗激烈的感官享受。相信你也常常會聽到身邊的女友這么說:“假如遇到一個能讓我產生強烈感受的人,我會嫁給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