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采取很多措施盡量減少子宮切除后女性性生活質量的降低。如手術盡量保留陰道的長度,認真處理陰道殘端,術后6周內禁盆浴,3個月內禁性生活,以讓陰道斷端傷口愈合,避免出現陰道肉芽。對卵巢功能衰退明顯,雌激素水平過低的患者可適當進行雌激素補充治療,在雌激素補充治療的同時,適當給予鎮靜及抗抑郁藥物,對穩定情緒和臨床癥狀的消除有促進作用。另外術前病人的恐懼心理的消除也是非常重要的。病人應該了解心理因素是決定性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性生活的質量取決于雙方配合的默契。部分患者對子宮切除后的性生活知識了解還不夠,甚至錯誤地認為子宮切除后就會失去性功能,因此患者在手術前應了解到切除子宮后并不影響性功能和性生活,從心理和生活上消除障礙,出院后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調節情緒,增進夫妻感情,并采用一些調節生活和情緒的方法,提高性生活質量。
由于女性泌尿系統與生殖系統具有同源性,同為雌激素依賴性器官,在發生過程中受著雌激素的影響:近年研究表明,膀胱粘膜與尿道的細胞均存在雌激素受體。一旦雌激素缺乏會引起膀胱及尿道粘膜萎縮。因此,絕經前切除子宮,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使尿道周圍彈力組織變薄,出現尿失禁,尿道粘膜萎縮,抵抗力下降,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一系列癥狀。單純給予尼爾雌醇,可選擇性地作用于膀胱、尿道、陰道粘膜,用藥4周后部分可痊愈。
子宮切除后由于盆腔內空虛致直腸移位、盆底過度下降、肛門自主神經支配功能障礙是女性排便功能紊亂的重要原因,表現為大便次數減少、大便困難,嚴重便秘,部分患者甚至需服緩瀉劑。
很久前人們已經發現子宮切除術后婦女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陰道頂端脫垂、有時伴有膀胱和直腸膨出。大多女性分娩時盆底組織和神經損傷會造成盆底支持組織的缺損,子宮切除術會進一步破壞陰道的支持組織,改變陰道的正常位置,而且術后雌激素水平降低也會導致盆底組織松弛,從而形成不同程度的陰道脫垂。表現為陰道腫物脫出、下腹墜脹感、尿失禁、排尿困難、便秘、性交困難、陰道頂端糜爛出血等。
亦有研究報道,子宮切除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使部分患者血糖明顯升高,采用雌激素替代治療后隨雌激素水平上升血糖水平會相應降低。
子宮切除的方式多種多樣,隨手術形式的演變對病人的損害也越來越低,不同方式對病人的預后影響不同。因此,應根據每個人具體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然而,對絕經前病人的子宮切除還是應采取慎重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