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產婦分娩方式一般分為陰道分娩和剖宮產兩種。一般情況下如果孕婦身體各方面良好,醫生都會建議選擇陰道分娩方式生產。但有時候孕婦在生產過程中產程較長,容易導致胎兒缺氧窘迫,這時候就會需要選擇用會陰側切術幫助產婦加速生產。那么會陰側切術后如何護理傷口呢?今天小編將為大家介紹產后外陰自我護理的技巧。
會陰裂傷是順產中的自然傷害
自然分娩,尤其是初次分娩,胎頭經過產道時,多多少少會引起產道的撕裂,尤其是胎兒過大或產道擴張不充分,或骨盆不夠寬大時。會陰裂傷包括陰道口裂傷、會陰裂傷及肛門括約肌裂傷,嚴重破裂可伸展到直腸壁,引起大便及氣體失禁。
會陰側切術的必要性
由于會陰部的組織原本就很細薄,分娩時,胎頭在產道進展時會產生擠壓作用,使其更為脆弱;如果讓會陰自然裂傷,傷口處可能會像炸開般,很不規則,也很難縫合,甚至可能因為靠近肛門而并發感染;雖然會陰部的傷口會自然愈合,卻有可能是造成日后陰道松弛、感染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自然產的初產婦,約99%以上會采取會陰切開的方式,除了讓會陰傷口有完整的形狀,易于縫合及愈合外,也可讓產程縮短,避免胎兒在產道時間過久而導致胎兒窘迫現象,幫助胎兒順利娩出。
術后會陰傷口疼痛的幾種原因和對策
會陰切開前都會做局部麻醉,所以切開時和傷口縫合時并不會感覺很疼。但是當麻醉作用消失后,由于會陰區神經較豐富,敏感性高,便會感到傷口疼痛,一般產后第一天最痛,24小時后,疼痛會逐漸減輕。
1.傷口痛—正常現象,疼痛當天較重,次日減輕。可以服用去痛片減輕疼痛。
2.水腫性痛—傷口水腫,縫線繃緊導致的疼痛。可用95%酒精紗布濕敷傷口,同時抬高臀部,以利于水腫消退。
3.血腫性痛—傷口周圍淤血,呈紫色、腫硬,痛不可碰。應拆開傷口,清除積血,縫扎出血點,重新縫合傷口后,疼痛便可減輕。
4.感染性痛—傷口感染,有紅、腫、痛、熱和全身發熱癥狀,疼痛呈搏動性。應使用抗生素進行消炎。若傷口有膿液,應抽取膿液,或切開排膿。
5.縫線未吸收痛—傷口拆線前傷口會有不適的感覺,尤其是坐位時,或大小便時可能還會感到傷口刺痛,拆線后一般都會好轉,對疼痛敏感的可以適當服用止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