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子宮肌瘤越來越多地“光顧”年輕女性,甚至青春期少女也會不幸“中招”。患者越年輕,需要考慮的因素就越多。隨著醫學的發展,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也有了更多選擇,不同年齡的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個體化治療。
直徑不到4厘米
無癥狀的可暫不治療
據了解,子宮肌瘤的出現與雌激素旺盛有很大關系,過去子宮肌瘤的患者絕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婦女,而由于飲食習慣改變、氣候變暖等原因,現在女性的發育時間普遍提前,也就是卵巢開始分泌雌激素的時間提前,所以子宮肌瘤越來越多地“光顧”年輕女性,甚至有的青春期少女也會不幸“中招”。
據國內的文獻記載,最年輕的子宮肌瘤患者為15歲,而他診斷過的最年輕患者為19歲,“子宮肌瘤其實很常見,文獻統計20歲以上的女性,每4~5個就有一個有子宮肌瘤,只是大多數人都沒發現而已。”
發現自己得了子宮肌瘤,沒必要有太大心理負擔,因為子宮肌瘤的惡變率很低,只有0。4%~0。8%,而且并非所有子宮肌瘤都需要治療。
“如果發現時子宮肌瘤的直徑在4厘米以下,并且沒有出現諸如月經量增多、尿頻、常有憋大便感覺等臨床癥狀,不必急于治療,但要每半年進行一次B超檢查。
如果子宮肌瘤的直徑大于4厘米,病人自身要足夠重視,找醫生評估病情,并且說清楚自己的需求,以便和醫生一起選擇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剔除術后五年
一半病人會復發
目前子宮肌瘤的常見治療方法包括子宮肌瘤剔除術、介入治療和子宮全切術。在上個世紀80年代,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就是子宮肌瘤剔除術和子宮全切術,但現在醫學界對子宮全切的態度十分謹慎,只有在剔除術后頻繁復發、介入治療效果不佳(介入治療有1%~3%的無效率)、患者接近更年期或者合并惡性病變或癌前病變等時才會作此“最后選擇”。
所以介入治療和子宮肌瘤剔除術成為主要的選擇,但究竟哪一種方法更適合,首先要了解到兩種手術的特點,并且結合不同年齡的患者不同的自身需求才能決定。
顧名思義,子宮肌瘤剔除術就是通過手術方法把子宮肌層切開,對肌瘤進行切除,主要包括陰式剔除、腹腔鏡剔除和小切口的開腹剔除。
由于子宮肌瘤除了長在子宮表面,還可能長在肌壁間、黏膜下,小的肌瘤在B超中不一定顯示得出來,所以在剔除術中很大程度得靠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的“手感”。
由于剔除術只能夠剔除已經長成的肌瘤(太小的、長在肌層的肌瘤是無法全部剔除的,這也是肌瘤剔除術后易復發的根源),并沒有去除病因,因此無法預防肌瘤的復發,所以一般術后兩年的復發率為20%,隨后逐年遞增,到術后五年的復發率可高達50%,而且即使再高明的醫生也無法保證肌瘤剔除后不復發。
另外,以上幾種類型的子宮肌瘤剔除術都會在子宮留下疤痕,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需要等子宮恢復后才能懷孕,根據肌瘤的位置不同,需要等半年至兩年的時間。
有生育需求的
年輕患者慎選介入治療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醫學界發明了一種治療子宮肌瘤的微創方法——子宮肌瘤介入治療。陳春林介紹,與傳統治療的靠“切”的思路不同,它只需要在病人大腿根部切一個米粒大的小孔,經體外的操作就可以將肌瘤的供血動脈栓塞、阻斷,整個過程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既未進入腹腔,也不需切開子宮肌層,對身體的傷害較小,術后兩天就可以出院。
不過,這種療法也不能徹底防止復發,根據國內外文獻上的統計數據,子宮肌瘤介入治療五年復發率在10%以內。介入治療有兩個主要的缺點,一是出現療效的時間比剔除手術要慢,二是會出現一些后果嚴重的并發癥,比如卵巢功能低下或早衰和子宮內膜完全損傷。
雖然這些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分別只有不到千分之一,但會影響到患者的生育能力,患者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年輕患者一定要了解這一點。
根據年齡選擇最佳治療方法
20~30歲未生育婦女
這一年齡段的子宮肌瘤患者,絕大多數都有生育的需求,所以子宮全切術可以首先排除。至于在子宮肌瘤剔除術和介入治療中首選哪種,主要看哪種更有利于日后的懷孕和后續治療。
30~45歲已生育婦女
如果處于這個年齡段而尚未生育者,治療方法的選擇應參考20歲~30歲的未生育組;對于已經生育的30歲至45歲患者,介入治療由于其創傷小、療效好、復發率低、生活質量高的特點,仍然是治療的首選。
如果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夠選擇介入治療,剔除術也是一個好方法,但這個時候就要從后續治療的角度審慎考慮選擇哪種剔除術。由于距離絕經期還有一段時期,肌瘤還有復發的可能,因此,建議患者應優先選擇陰式剔除,再就是腹腔鏡剔除,最后不得已時再選擇開腹剔除。
既然已經生了孩子,為何不干脆切掉子宮,一了百了?”對此,醫生解釋:“子宮是女性的一個重要器官,除了懷孕以外,還具有月經、內分泌、免疫和支撐功能。就拿內分泌功能來說,醫學界近年來發現子宮會獨立地分泌多種特殊的微量激素,由于分量非常小,目前無法用藥劑的形式來補充。
還有研究顯示,切除了子宮的女性,其卵巢功能會比同齡人提早四年開始衰老。”因此,在這個年齡段的子宮肌瘤治療中“能不切子宮就盡量不切”,只有在剔除后反復復發、介入治療效果不佳、出現子宮內膜惡性病變等情況時才會作此“最后選擇”。
45歲以上圍絕經期婦女
處于圍絕經期的婦女,如果發現的子宮肌瘤在4厘米以下而又沒有臨床癥狀的,可以暫時不處理。但如果肌瘤沒有縮小、或者緩慢增大的,就一定要進行治療,因為肌瘤本身會分泌一些對身體有害的激素,使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大增加。
另外,未到絕經期而肌瘤的直徑大于4厘米的患者同樣需要治療。這個時候,治療的選擇面就更寬了。由于接近絕經期,使用剔除術可以不用擔心肌瘤復發;使用介入治療,則一方面可以收到治療本身縮小肌瘤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收到雌激素分泌下降對肌瘤的縮小效果;因為這類患者年齡已經偏大,所以子宮切除也是可以接受的。
特別提醒
16歲以上女性每年照一次B超
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都感覺不到任何癥狀,不少都是體檢時偶然發現的,這更顯示出了定期婦檢的重要性。“過去說婚后才需要進行婦檢,但現在許多婦科病的發病都已經提前了。
建議16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每年做一次B超檢查,有性生活的就加檢婦檢,就當給子宮的健康情況保存個基本資料、為日后提供參考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