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大多繼發于急性盆腔炎,因治療不徹底,病情遷延而致。或患者體質較差,病原菌毒力較弱,初起即為慢性,是婦科常見病。臨床常見類型有:慢性輸卵管炎與輸卵管積水、輸卵管卵巢炎及輸卵管卵巢囊腫、盆腔結締組織炎。本病病情較頑固,不易徹底治愈,
易反復急性發作,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給病人造成極大痛苦。本病散見于中醫學“癃瘕”、 ·帶下,病”、 “痛經”、“不孕癥”等疾病。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下腹部墜脹、疼痛及腰部酸痛,勞累、性交后及月經前后加重。白帶量多,月經失調,或不孕。伴精神不振、周身乏力、疲勞、低熱、失眠等。
[診斷]
1.典型臨床表現。
2.婦科檢查: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或黏連固定、壓痛。輸卵管炎時在宮體旁可觸及到條索狀物,有壓痛。轄卵管積水或輸卵管卵巢囊腫,可在盆腔觸到囊性腫物,活動受限,壓痛。盆腔結締組織炎時,則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子宮骶骨韌帶增粗、變
硬、壓痛。
3,B超:兩側附件增寬、增厚,或有炎性腫物。
4.于宮輸卵管碘油造影:顯示輸卵管部分或完全阻塞。
根據1、2兩項,加3、4項中的一 項,即可診斷慢性盆腔炎。
5.鑒別診斷
(1)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表現是繼發漸進性痛經,伴月經失調或不孕。若在于宮后壁、子宮骶骨韌帶、后陷凹處有觸痛性結節,即可診斷。此外,慢性盆腔炎久治無效者,應考慮有內膜異位癥的可能。
(2)盆腔淤血綜合征:表現為腰骶骨部疼痛及小腹墜痛,向下肢放射,久站及勞累后加重。檢查宮頸呈紫藍色,但子宮及附件無異.常,癥狀與體征不符。通過盆腔靜脈造影可以確診。
(3)卵巢腫瘤:卵巢惡性腫瘤亦可表現為盆腔包塊,與周圍黏連.不活動,有壓痛,與炎性包塊易混淆。但其一般健康情況較差,病情發展迅速,疼痛為持續性,與月經周期無關。B超檢查有助于診斷。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物理治療:如短波、超短波、紅外線、藥物離子透人等,促進盆腔血液循環,有利于炎癥的吸收。
(2)藥物治療:對于下腹痛較重及婦科檢查盆腔炎癥明顯者,應用文譜抗生素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配合滅滴靈,于經凈后靜滴,lO天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3療程。
(3)手術治療:嚴重的輸卵管積水或輸卵管卵巢囊腫經治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
2.中醫藥治療
(1)濕熱淤結:一側或兩側小腹疼痛拒按,腰骶脹痛,帶下量多色黃,質稠臭穢,月經量多,低熱起伏,尿黃便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淤散結。
方藥:金銀花、連翹、赤芍、丹皮、紅藤、敗醬草各15克,三棱、莪術、川牛膝各10克。
中成藥:金雞沖劑。
(2)寒濕淤結:小腹及腰骶冷痛,得溫則減,經行或勞累后加重,帶下清稀量多,無臭味,月經后期,有血塊,畏寒肢冷,舌質淡或有淤點、苔白膩,脈沉遲。
治法:溫經散寒,化濕祛痰。
方藥:桂枝、茯苓、丹皮、意苡仁、丹參各15克,三棱、莪術、桃仁各10克,吳茱萸6克。
中成藥:少腹逐淤丸。
(3)氣滯血淤:小腹脹痛,腰骶酸痛,帶下量多或少,色白質黏,經前乳脹,胸脅脹痛,月經色暗,有血塊,舌質暗紅或邊有淤斑淤點、苔薄白,脈弦或澀。
治法:疏肝理氣,化淤止痛。
方藥:醋柴胡、香附、枳殼、投藥各10克,赤芍、丹皮、白芍、白術各15克,炙甘草6克。
中成藥:血府逐淤丸。 (3)外治法:保留灌腸:桂枝、附子、水蛭、設藥、昆布各10克,三棱、莪術、赤芍、丹皮、檳榔、敗醬草各15克。濃煎lOOml,每晚1次保留灌腸,經期停用。濕熱淤結證禁用。
[預防與調養]
1.保持外陰清潔。
2.急性盆腔炎治療宜徹底。
3.增加營養,鍛煉身體,提高機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