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坦乳頭
常見義些乳母先天性乳頭頸短平、個別內陷乳頭產前未完全糾正或乳房過度充盈累及乳暈部致使乳頭頂得較平坦。
(一)哺乳前
1、乳母應取舒適松弛的坐位姿勢
2、濕熱敷乳房3—5分鐘,同時按摩乳房以刺激排乳反射。
3、擠出一些乳汁,使乳暈變軟,繼而捻轉乳頭引起立乳反射。這樣,乳暈易連同乳頭被嬰兒含吮,在口腔內形成一個易使吸吮成功的“長奶頭”。
(二)哺乳時
1、在嬰兒饑餓時,先吸吮平坦的一側乳頭。此時,吸吮力強,易吸住乳頭和大部分乳暈。
2、嬰兒應取環抱式或側坐式喂哺,以便較好地控制其頭部,易于固定吸吮部位。
3、若吸吮未成功,可用抽吸法使乳頭突出,并再次吸吮。
(三)哺乳結束 可繼續在二次哺乳間隙配帶乳頭罩。
注意:對暫時吸吮未成功的嬰兒,切忌應用橡皮乳頭,以免引起乳頭錯覺,給吸吮成功帶來更大困難。母親應每天擠乳 8次或 8次以上,用小杯或小匙喂養,同時繼續糾正乳頭并訓練嬰兒吸吮乳頭的口腔運動。
二.乳頭微裂
主要是由于嬰兒含吮不正確,分娩后未能掌握正確喂哺技巧,過度地在乳頭上使用肥皂和酒精干燥劑之類刺激物以及嬰兒口腔運動功能的失調等。
1、哺乳前
(l)乳母應取舒適松弛的喂哺姿勢
(2)濕熱敷孔房和孔頭3—5分鐘,同時按摩乳房以刺激排乳反射。
(3)擠出少量乳汁,使乳暈變軟易被嬰兒含吮
2、哺乳時
(l)先在損傷輕的一側乳房哺乳,以減輕對另一側乳房的吸吮力。
(2)讓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含吮在嬰兒口內。
(3)交替改變抱嬰位置(一次為臥位,則另一次為坐位),使吸吮力分散在乳頭和乳暈四周。
(4)頻繁地哺乳。
(5)在喂哺結束后,等到嬰兒放下乳頭后,再把嬰兒抱離乳房,或由于母親因某種原因,不得不中斷喂哺,則用食指輕輕按壓嬰兒下頦,溫和地中斷吸吮。
3、哺乳后
(1)擠出少許乳汁涂在乳頭和乳暈上,短暫暴露和干燥乳頭。因乳汁具有抑菌作用且含有豐富蛋白質,能起到修復表皮的功能。
(2)穿帶棉制寬松內衣和胸罩,并放置乳頭罩,以利于空氣流通,皮損的愈合。注意;如果乳頭疼痛劇烈,可暫時停止母乳喂養24小時,但應將乳汁擠出,用小杯或小匙喂養嬰兒。
三、乳房過度充盈
即乳房內血液、體液和乳汁的積聚,這是由于不適當或不經常哺乳所致。通常在24小時至 48小時內進行有效護理將有助于減輕癥狀。
(一)哺乳前
1、乳房濕敷3—5分鐘,隨后柔和地按摩、拍打和抖動乳房。
2、用手或奶泵擠出足夠奶汁使乳暈變軟,以便嬰兒正確地含吮乳頭和大部分乳暈。
(二)哺乳時 頻繁地哺乳,將乳汁排空。
(三)哺乳后應配帶支持胸罩,改善循環。
四、乳管阻塞
常見于繼發性乳汁郁積、不經常哺乳、不完全吸空乳房以及乳房局部受壓所致。
(一)哺乳前患側乳房濕熱敷3—5分鐘并做乳房按摩、拍打和抖動。
(二)哺乳時
1、首先應在阻塞的一側乳房進行哺乳,因饑餓的嬰兒吸吮力最強,有利于吸通乳腺管。
2、吸吮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含吮在嬰兒口內,使之有效地吸吮。
3、每次哺乳改變抱嬰姿勢,充分地吸空各葉乳腺管。
4、哺乳同時按摩患側乳房,有助于阻塞乳腺管暢通。
5、頻繁地哺乳,將乳汁排空,如果嬰兒因某種原因不肯吸奶則將奶擠出。
(三)哺乳后
1、充分休息
2、選用合適胸罩
(四)斷乳應逐漸進行
五、乳腺炎
常由孔頭皸裂引起,也可因未及時治療乳腺管阻塞或乳房過度充盈所致。
同“乳管阻塞“(一)--(三)項;
(四)飲食宜清淡,如體溫高則需增加攝入水液,及時就診。
(五)鎮痛或抗生素藥物,熱敷,順乳管方向按摩,用吸奶器吸出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