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侵蝕性葡萄胎和絨毛膜癌各有何特點
:葡萄胎、侵蝕性葡萄胎和絨毛膜癌都是由胚胎滋養細胞變化而來的腫瘤,故統稱為滋養細胞腫瘤。三者既有別又密切相關,是一種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葡萄胎屬良性疾病,侵蝕性葡萄胎及絨毛膜癌則為惡性滋養細胞腫瘤。
葡萄胎又稱“水池狀胎塊”,表現為絨毛高度腫大,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小的僅可目及,大的可達數厘米,彼此間有細蒂相連成串,形同葡萄,故此得名。葡萄胎塞于擴張的子宮腔,一般不侵入子宮肌層,也不發生轉移,又稱為“良性葡萄胎”。
葡萄胎的表現是妊娠早期有間歇性陰道流血,開始量少,中間可有反復大量出血。如仔細檢查,有時血中可現水泡狀物。病人惡心、嘔吐明顯,還可出現浮腫、高血壓、蛋白尿等妊娠中毒表現,子宮也異常增大。一般妊娠子宮的大小與停經月份成一定比例,而葡萄胎則不同,停經月份小,子宮卻很大。若陰道有水泡狀物排出,則基本上可以肯定葡萄胎的診斷。發生葡萄胎后,胎兒一般已經死亡,摸不到胎塊和胎動,聽不到胎心音。偶爾可伴存活的胎兒,但這種胎兒畸形率較高。
侵蝕性葡萄胎和絨癌在病理及預后方面有明顯區別,但二者在臨床表現、分期、診斷和治療方面基本相仿,二者發病之前約有一半以上患過葡萄胎。這類惡性滋養細胞瘤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專家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可能與本類疾病的發生有關:(1)營養不良。(2)病毒感染。(3)卵巢功能失調及卵子異常。(4)染色體異常。其他如人種、地理、氣候環境、飲食、水源、動物媒介、免疫異常等與這類疾病的發生可能也有關系。
惡性滋養細胞瘤一般有以下特點:(1)來源于精卵結合而成的胚胎,部分成份來自異體,不同于其他腫瘤是從自己的細胞惡變而來,具有更多的抗原性。(2)好發于生育期婦女,20—40歲為高發年齡,一般比其他腫瘤發病年齡為低。(3)絕大多數發生在妊娠數周或數月內,潛伏期短。(4)病理形態與生物學行為不完全平行。(5)腫瘤分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能應用生物學的、免疫學的方法測定,可做為診斷、療效評定、隨訪及愈后判斷的標志物。(6)可有生理性轉移、惡性轉移、轉移灶自行消失等現象。轉移常見且早而廣泛,以血道為主,少數也有淋巴道轉移。在所有轉移中,以肺轉移最為多見,其次為陰道、腦等轉移。
侵蝕性葡萄胎的病理特點為葡萄胎組織侵入子宮肌層和其他組織,或有遠處轉移。臨床上,常在葡萄胎排出后,有持續或間斷的陰道流血,子宮增大,血或尿HCG定量升高,發生轉移時可出現相應的癥狀。侵蝕性葡萄胎的性質介于葡萄胎與絨癌之間,在不同程度上兼有兩者的特性。有的可能偏良性,病變和表現接近增生活躍的葡萄胎;有的可能偏惡性,病變和表現接近絨癌。
絨癌的病理特點為增生的滋養細胞大片地侵犯子宮肌層及血管,并常伴有遠處轉移。絨癌常見為葡萄胎、流產或足月產之后有陰道持續性不規則流血。長期出血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貧血。子宮增大的程度及形狀由于宮內病灶的大小、數目和部位而定。病灶大,數目多,又近漿膜層,則子宮大而不規則。子宮較柔軟,宮旁常可觸及血管搏動。當病灶穿破子宮肌層和漿膜層時,可造成子宮穿孔或穿入腹腔或闊韌帶內,形成內出血或血腫,出現腹痛或休克癥狀。當發生轉移時,因轉移灶部位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癥狀。肺轉移病人可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陰道轉移可因結節破潰而發生陰道大量出血或分泌物增多;腦轉移可出現頭痛、嘔吐、抽搐、偏癱與昏迷。
我國葡萄胎的發病率并不低,但它發展為惡性葡萄胎和絨癌的可能性較小,葡萄胎治愈率幾乎達100%,絨癌雖然惡性度高,但若能早期發現治療,療效也非常顯著。有些病例不用切除子宮,單用化療就能治愈,治愈后還可能生兒育女。所以,生育年齡的婦女若發現葡萄胎排出后流血,或流產、生產后有不規則陰道流血,都應警惕惡性滋養細胞瘤,并及時到醫院做有關檢查:(1)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測定。(2)B超檢查。(3)CT檢查。(4)核磁共振檢查。(5)x線檢查。(6)流式細胞術(FCM)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