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由于陰道內微生態平衡失調引起的陰道分泌物增多,白帶有魚腥臭味及外陰瘙癢灼熱的綜合征,它的顯著特點是陰道缺乏炎癥,故稱為陰道病而非陰道它的病原學特點是致病性厭氧菌和加德納菌生長過盛、而兼氧性乳酸桿菌生長受抑制,故稱細菌性陰道病。其中加德納菌既非嗜血桿菌,也非棒狀桿菌,而是一種尚未歸屬的新菌種,它單獨存在時并不致病。
國外報導,它的發病與性關系混亂有關,比如,在性病門診就診的婦女患病率在33%以上,而健康婦女只有20%左右。國內曾報告,性病門診婦女患病率為44%,而婦科門診婦女患病率為18%。性伴侶數為1時,發病率為15%;性伴侶數為2時,發病率為34%;3-6個性伴侶時,發病率49%;7-10個性伴侶時,發病率為55%;11個以上為67%。上述結果提示,細菌性陰道病可能是一種經性接觸而傳播的疾病。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性傳播疾病,發病率高,易并發上生殖道感染,故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常育齡婦女的陰道上皮細胞生長是受雌激素的刺激,其表層細胞富含糖原,極有利于兼氧乳酸桿菌的生長,它占陰道寄生菌的90%以上,故可抑制其他致病性雜菌的生長,形成良性生態平衡。這是因為該菌大量生長占據了上皮細胞的細菌附著部位并消耗了大量營養物質,其他細菌便不能再附著,也無足夠營養生長。乳酸桿菌及上皮細胞的酶可將糖原分解為乳酸,陰道pH值便維持在3·5~4.5之間,這一酸性環境不利于其他細菌生長。乳酸桿菌還可產生過氧化氫,也起著抑制厭氧菌生長的作用。
當女性性伴侶多,性交頻繁時,容易造成陰道的外傷,也由于*的pH值(7·2~7·8)較高,偏鹼性,有利于陰道加德納菌和厭氧菌的生長,同時也為致病菌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厭氧菌產生的脫羧酶作用于加德納菌產生的某種氨基酸,產生揮發性胺類,故有難聞的魚腥臭味。胺類使pH值上升,從而抑制乳酸桿菌的繁殖。粘附有細菌的陰道表層細胞脫落,使陰道分泌物增多,從而導致本病的發生。當婦女使用殺菌劑或肥皂等堿性液體不適當地灌洗陰道時,也會抑制正常的乳酸桿菌的生長,讓病原菌乘虛而入,結果清潔不成,反倒遭至感染。
當婦女患有細菌性陰道病時,會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如外陰瘙癢和灼熱感,這是因為厭氧菌產生的組織胺等胺類可導致局部血管擴張效應所致。細菌的某些代謝產物也能損傷表皮細胞,引起外陰局部癥狀。白帶多、有魚腥臭味,在月經期或性交時氣味尤重。這是由于*暫時改變了陰道pH值,使尸胺、腐胺等的揮發增強。臨床檢查時可見患者陰道口常有稀薄的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勻分布在陰道前壁和側壁,帶有泡沫,多系厭氧菌代謝產生的氣體所致。相反,正常婦女的陰道分泌物為白色、絮狀、粘稠,主要聚積于陰道后穹窿。
細菌性陰道病常可合并輸卵管炎、剖腹產后發熱、產后子宮內膜炎、羊膜炎及羊膜早破所致的早產。
床檢查可見,陰道pH值多在4·5以上,取一滴10%氫氧化鉀溶液加入陰道分泌物中即可聞到帶有"魚腥"味的氣體釋出。顯微鏡檢查陰道分泌物涂片時,可見到一種線索細胞,它是表面附著許多細菌的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整個細胞邊緣模糊不清,表面毛糙有斑點,或有大量細小的顆粒。主要用生理鹽水濕片或革蘭氏染色法鏡檢。在染色后進行油鏡下觀察時,可見混合細菌群,包括加德納菌和其他革蘭氏陰性或陽性細菌,但乳酸桿菌缺乏或每視野僅1-5個。
蘭氏染色的陽性特征,陰道pH>5、陰道分泌物胺試驗陽性、線索細胞陽性這四種臨床發現中的三種即可確診。根據陰道分泌物濕片檢查結果不難與滴蟲病和念珠菌病相鑒別,它們的特點是分別存在毛滴蟲和孢子或菌絲。當然后兩種疾病尚有陰道紅斑或發紅、外陰紅腫、白帶異常特點等其他表現,在臨床上并不難區別。
治療可采用滅滴靈或四環素陰道給藥,口服先鋒霉素,注射氨芐青霉素等藥物治療;也可采用乳酸(0·5%)液、10%潔爾陰、雙氧水沖洗陰道。治療需雙方同治。本病易復發,可采用陰道內放置滅滴靈或四環素的辦法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