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炎并不是由特異的病原體,如念珠茁、滴蟲或淋球菌、結核桿菌等所致的,而是由一般的病原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引起的陰道炎性病變,在醫學上又稱“非特異性陰道炎”。根據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除了上面提到的常見的病原菌外,細菌性陰道炎還與嗜血桿菌、支原體、各種厭氧菌等感染有關。女性朋友肯常因衛生條件差或身,體虛弱引發本病。中醫稱本病為“帶下病”、“陰痛”、“陰癢”等。下面尋醫問藥小編和你一起來了解相關知識。
[臨床表現]
白帶量多,呈膿性或混濁漿液狀,質稠或稀,有腥臭味,伴陰道墜脹、灼熱感,或外陰瘙癢。分泌物刺激尿道口可有尿頻、尿痛等不適。
[診斷]
1.典型癥狀。
2.婦科檢查:可見陰道黏膜及宮頸潮紅充血,有較多分泌物,腥臭,陰道口觸痛明顯。
3.陰道分泌物鏡檢:有大量白細胞,無滴蟲、霉菌,或分泌物革蘭氏染色找到一般病原菌,即可診斷本病。
4.鑒別診斷
(1)滴蟲、霉菌性陰道炎:漓蟲性陰道炎白帶為灰黃色或黃綠色、稀薄或膿性井有泡沫;霉菌性陰道炎白帶為豆腐渣或凝乳狀,伴明顯外陰瘙癢。陰道分泌物鏡檢找到滴蟲或霉菌可明確診斷。
(1)細菌性陰道病:臨床上具有以下特征:白帶灰白色如奶油樣,有難聞臭味,鏡下可見線索細胞;陰道內PH值升高達》4.7;陰道分泌物加氫氧化鉀有魚腥氣味。
[治療]
1。西醫藥治療:主要是陰道局部用藥,如每日用1%乳酸或O.5%醋酸溶液低壓沖洗陰遭,然后噴撒磺胺粉或抗生素(氯霉素或金霉素)于陰道壁上,每日1次,共7-10日。
2.中醫藥治療
(1)濕熱下注:帶下量多,色黃,質稠,臭穢,陰中潮紅、灼熱、腫痛,尿赤口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止帶。
方藥:豬苓、茯苓、赤芍、丹皮各15克,澤瀉、黃柏、梔子、白果、車前子(包)各10克,生甘草6克。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
(1)濕濁下注:帶下量多,色白,質黏,有腥味,陰中下墜腫脹,腹脹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濡。
治法:健脾利濕止帶。
方藥:黨參、蒼術、白術、茯苓、山藥、生苡仁各15克,陳皮、欠實各10克。
中成藥:白帶丸。 (3)肝郁脾虛:帶下量多,色黃白,質稠,或腥臭,陰中灼熱墜脹,心煩口苦,體倦乏力,納差便溏,舌質紅、苔薄膩,脈弦細。
治法:疏肝清熱,健脾利濕。
方藥:丹皮、白芍、白術、茯苓、生苡仁各15克,柴胡、梔子、澤瀉、黑芥穗、車前子(包)各Io克,生甘草6克。
中成藥:加味道遙丸。
(4)外泊法
①外陰熏洗:蒼術、生苡仁、苦參各15克,黃柏10克,布包水煎加分鐘,熏洗外陰,每日2次。
②陰道納藥:康婦特栓I枚,每晚1次納陰中,1O次為一療程。
[預防與調養]
1.保持外陰清潔。
2.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
3.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
據統計,約10%~20%的健康婦女陰道內帶有白色念珠菌。那么在什么情況下會這些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成為致病菌呢?
⑴大量使用廣普抗生素:通常婦女陰道中寄生著許多細菌,這些不同的菌群間互制約,形成共生狀態,是不致病的。廣譜抗生素的大量、長期應用,使陰道內的菌發生紊亂,相互間的抑制作用被改變, 白色念珠菌得以大量繁殖。隨著抗生素應用日益廣泛,霉菌性陰道炎的發病率也有所升高。
(2)妊娠:妊娠期體內性激素水平較平時明顯升高,這會使陰道上皮細胞內原含量增加,增加陰道酸度,形成有利于念珠菌生長的環境;同時,妊娠可使細胞的疫力下降,這就使念珠菌容易致病。據統計,l/3的孕婦陰道中有念珠菌存在,發病約在15%左右。
(3)糖尿病:患糖尿病后,體內糖代謝紊亂,血糖升高,陰道上皮細胞內糖含量增加,同樣使陰道內酸度增加,念珠菌宜于生長繁殖。
(4)應用皮質類固醇: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會使白細胞吞噬能力下降,減機體免疫力;同時皮質類固醇還能使機體血糖水平升高,使霉菌性陰道炎發生的可能增加。
(5)應用免疫抑制劑:會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易患霉菌性陰道炎。
⑹應用雌激素:雌激素有使糖原在陰道上皮細胞內沉積的作用。這些糖原在陰乳酸桿菌的作用下分解成乳酸,使陰道酸度增加,有利于念珠菌生長。
⑺患嚴重疾病使抵抗力下降,或復合維生素B缺乏時,也容易發生霉菌性陰道炎。
此外,也有人認為口服避孕藥會使霉菌性陰道炎的發生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