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醫藥治療
(1)物理療法:包括電熨、冷凍、激光、紅外線等,適用于糜爛面大,炎癥漫潤較深者,一般治療一次即可治愈。
(2)藥物治療:急性宮頸炎可口服廣譜抗生素,如頭孢類抗生素加滅滴靈治療。
(3)手術治療:宮頸息肉者可行宮頸息肉摘除術,宮頸腺體囊腫可穿刺放液;宮頸陳舊裂傷及黏膜外翻,可行子宮頸修補術。
2、外治法:
(1)宮頸敷藥法
①蒲公英、地丁、蚤休、黃柏各15克,黃連、黃芩、生甘草各l0克,冰片0.4克,兒茶1克。研成細末,敷于宮頸患處,隔日1次。
②雙料喉風散:先擦去宮頸表面分泌物,再將藥粉噴涂于患處,每周2次,10次為一療程。 ③養陰生肌散:清潔宮頸,將藥粉噴涂于患處,每周2次,10次為一療程。
(2)陰道灌洗法:野菊花、蒼術、苦參、艾葉、蛇床子各15克,百部、黃柏各10克。濃煎20ml,進行陰道灌洗,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婦炎康貼外敷:取婦炎康貼貼于肚臍神闕穴,2-3天貼服一次,60天一療程。
3、中醫治療
中醫學認為治療月經不調應先明確病癥原因,即可對癥施治。治療月經不調,一般會從補腎、扶脾、疏肝、調理氣血著手。中醫認為經水出于腎,故調理月經的根本在于補腎。通過調理使得腎氣充足,精血旺盛,則月經自然通調。補腎法以填補精血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補脾胃可以充足身體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升陽為主。而疏肝理氣的目的則在于調暢氣機,疏通氣血,如果氣血調和,則月經通調。疏肝法須掌握郁結之主癥。
傳統醫學辨癥施治,應用補腎扶脾,理氣活血法使氣血調和,陰生陽長,脾胃健,精血旺則流自暢。逍遙調經貼以外敷形式使藥性流經血脈,直達患處。通過補腎健脾益肝,使女性胞宮生命力旺盛。同時通過膏藥的活血化瘀,去寒凝、除濕氣等作用,加速女性胞宮的血液循環,讓行經期經血順暢,使月經恢復正常。 逍遙調經貼對于中醫臨床上的幾種月經失調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對于脾腎氣虛型和肝腎陰虛型可滋養肝腎、健脾益氣;對于出現乳房脹痛等癥的肝郁氣滯型,可疏肝理氣,打通血脈;對于出現畏寒肢冷、有血塊并伴隨腹部脹痛的血寒血瘀型,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對濕熱型的則可清熱拔濕,改善胞宮環境,從而達到整體調經的作用。
中醫辯證認為月經不調有以下幾種情況,月經后期和月經過少,常由久病失血或產后耗傷精血,或脾虛營血虛少;或先天不足、多產房勞耗傷腎精,腎虛沖任未充;或月經過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為寒凝;精神抑郁,情志不暢,氣滯血郁等引起。
① 血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后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
②腎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
③血寒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后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④氣郁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后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少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
中醫講究辯證施治,找到根本之后方可治療,綜上所述,月經不調之根本之 血虛、腎虛、血寒、內分泌失調,中醫藥精華中的鐵靈芝,可以在補血的同時再調理機體,達到根本治療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