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次的月經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現象,它伴隨著女子進入青春期,度過漫長的生育年齡,直到進入更年期。月經可謂是女性的“老朋友”了,女人一生平均會有400次月經,如果以每次經期持續五天來估算,則將有67個月(也就是五年半以上的時間)是在生理期間了。
然而伴隨生理期而來的痛經,卻也是困擾女性最多的“副”作用。從社會經濟層面來看,每年在職業和學校,因生理痛而導致的時間浪費損失,達一億四千萬小時。女人一生中大約有2000個日子有月經伴隨,所以如何愉快而健康地度過經期,對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來例假,為什么會肚子痛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引起痛經的原因主要是經血外流受阻,造成潴留,刺激子宮痙孿收縮。大家都知道經期不能吃生冷的東西,不能洗冷水澡,或長期居住在陰濕寒冷的地方。因為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都可導致經血運行不暢,造成子宮收縮增強或痙攣性收縮,引起痛經。另外,心情不好,也會導致氣血不能通暢,經血排出困難,也可以導致痛經;氣血虛弱,肝腎虧損,子宮失于滋養,也可引起痛經。
如果稍有留意,大多數痛經的女性都知道痛經一般都在月經來潮前1-2天,或月經來潮后1-2天,出現痙攣性小腹疼痛。當經血外流通暢后,這種疼痛就很快消失了。但是還有一種叫膜樣痛經的,疼痛時間卻是在月經來潮后第3-4天排出內膜時腹痛劇烈,等到一塊完整的內膜排出后疼痛才逐漸消失。而且這種疼痛嚴重時可放射到腰骶、外陰與肛門,有時腹痛可引向大腿內側,出現陣發性絞痛。并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發涼,惡心嘔吐,甚全暈厥。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痛經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有逐漸加重的趨勢,腹痛可涉及直腸、腰骶部,一般從月經開始即出現疼痛,一直持續到月經期結束。而且經量越多,腹痛就越厲害。
女性痛經,背后還藏著隱情
婦科疾病專家指出,痛經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后者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
不過,經期輕微的小腹墜脹或一過性的輕微疼痛不算在內,痛經主要指下腹疼痛難以忍受,嚴重者可伴惡心嘔吐、冷汗淋漓,甚至需要用止疼藥來緩解。
而幾乎一半的痛經屬于原發性的,即從十幾歲月經初潮就開始的疼痛,通常患者年紀較輕。這主要因為女性的子宮內膜會產生“前列腺素”,它在生理期幫助子宮肌肉收縮,并促進組織及血液排出。
如果前列腺素濃度較高,就會造成子宮緊縮幅度大、甚至痙攣,產生痛經。還有的是因為子宮頸屈度大、位置異常或宮頸狹窄而引起。
而繼發性痛經則是在初潮時沒有過疼痛,后天逐漸出現的疼痛,患者年齡一般在25歲以上,可能因生殖器官的病變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等,一定不能忽視。
初潮年齡小,月經周期短,行經時間長者,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可能性顯著增高。痛經正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表現癥狀之一。而因子宮內膜異位癥而導致不孕的婦女中原發性痛經發病率較高。
注意:有的患者借助保健品或“小竅門”緩解一時之痛,比如:每晚睡前喝一杯加勺蜂蜜的熱牛奶自覺緩解甚至消除痛經之苦。實際上這種辦法最多是具有輔助治療之功因為這兩種食物含有鉀和鎂能緩和情緒抑制疼痛有助于身體放松消除緊張心理減輕壓力,但是醫生強調決不能以這些功用替代就醫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