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的痛經讓很多女性很害怕,輕的忍忍就過去了,嚴重的則要靠藥物來緩解,中醫專家提醒,痛經也分虛實,用藥要對癥,否則可能會加重病情。
我去藥店買藥時,遇上一位女孩正拿著一盒烏雞白鳳丸問營業員可不可以治療經期腹痛。營業員含糊地回答:“應該可以吧。”因職業的敏感性,我不由得問這位女孩:“你哪兒不舒服?”“我一來月經小腹就痛得非常厲害,我們辦公室的大姐說烏雞白鳳丸可治療痛經。”說明身份后,我仔細詢問了女孩的具體癥狀,幫她推薦了另外一種適合她病癥的藥品。其實,包括來門診就診的患者,在女性朋友當中很多有痛經癥狀的人常喜歡自行買藥服用。但市面上治療痛經的中成藥很多,她們常不知如何選擇。應該讓她們了解痛經,并知道治療痛經的一些誤區。
女性在行經前后或經期出現周期性小腹或腰骶部疼痛,可伴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出現暈厥,影響生活和工作,這種情況就是痛經。多數疼痛只發生在經期的第1~2天,可自行緩解,經期過后一切恢復正常。
痛經分兩種,一種是生殖器官無病變的痛經,稱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另一種是由于盆腔臟器出現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經,稱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多見于月經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和未婚女性,繼發性痛經則常見于育齡期女性。
痛經有虛實之分
女性正常的月經是有規律的、周期性的子宮出血,是青春期后氣血充盛,血海按時滿盈而定期泄溢的表現。如月有盈虧一般,月月如期,經常不變。行經前可出現胸乳稍脹、小腹略墜、腰微酸、情緒易激動等表現,但不影響工作和學習,一般月經來潮后自消,為正常生理表現,不需治療。但如果經期不注意養生調護,易導致子宮局部的氣血流通不暢或子宮失于濡養,也就是中醫常說的“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
“不通”的原因很多,如果平時或經前常煩躁發怒或抑郁生氣易導致氣滯;平時或經前、經期過食寒涼生冷之品,特別是冬天在經期過食冷飲、穿短裙、吊帶裝等或者夏天貪涼,長久呆在空調房內、腹部和腿腳部沒有注意保護,就特別容易感受寒濕并入侵子宮,導致寒與血凝結;如經期過食辛辣油膩之品或不注意經期衛生,如經期游泳、行房事,均易感受濕熱之邪,即細菌或病原體感染子宮。這些氣滯、寒濕與濕熱因素均可導致子宮的氣血運行不暢,自然就會“不通而痛”。其痛經的特點是經前或經期的第1~2天小腹疼痛,以絞痛、刺痛、牽扯痛為主,疼痛不喜歡按壓,嚴重的可伴有四肢冰冷、惡心嘔吐、出冷汗,經血往往不暢,顏色黯淡或有血塊;待經血通暢或血塊流出后,痛經的程度會緩解。我們將這種類型的痛經稱為實證痛經。
“不榮”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如素體稟賦不足、脾胃虛弱或大病以后,或減肥不食、營養不良,或熬夜加班,或房事過頻,均可導致氣血虛弱,精血不足,不能濡養子宮,無力推動氣血運行,而發生“不榮而痛”。這種原因引起的痛經往往表現為月經將凈或經后小腹作痛,以隱痛、墜痛為主,腹部喜揉喜按,經血往往量少,顏色淡,可伴疲勞、心悸、頭暈、失眠等癥。這種類型的痛經也被稱為虛證痛經。
用錯藥會加重病情
腹痛之所以伴隨月經周期而發,是與經期及經期前后特殊生理狀態密切相關的。未行經期間,由于氣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子宮氣血瘀滯或不足,故平時不發生疼痛;經期前后,胞宮氣血由滿盈而泄溢,氣血由盛實而驟虛,子宮氣血變化較平時急劇,易受致病因素的干擾;加之體質因素的影響,導致子宮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不通或不榮而痛,經凈后子宮氣血漸復則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素體狀況未獲改善,則下次月經來潮時疼痛又復發。
痛經有虛實寒熱之分,治療時應根據自己的病因和癥狀,以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一般來說,痛經以實證居多,虛證較少,亦有證情復雜,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夾雜者。這些情況非專業的醫師是不能判斷出 的,故痛經應到醫院就診,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治療,而不是隨便到藥店買藥服用。前面提到的女孩盲目買烏雞白鳳丸治療痛經就是這方面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