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單位,都有很多女性因為痛經而不得不請假,痛經已經是女性常見疾病,如果不治療,會引起其他疾病的發生,所以市面上有很多治療痛經的藥物。經有關專家介紹,痛經藥最好不要自行服用,否則會加重病情,甚至導致血崩,下面介紹幾種女性痛經時的外治方法。
婦女在行經前后,或正值經期,小腹及腰部疼痛,常可伴面色蒼白,頭面冷汗淋漓,手足發冷,泛惡欲吐等癥狀,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郁不舒、氣滯血瘀,或寒凝經脈、氣血不暢所致,當以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為治。運用外治法則更簡便安全,效果良好。
中藥外治方:
1、白藥填臍法:
取云南白藥適量,白酒調為稀糊狀,填于肚臍處,外用膠布固定,并可用熱水袋熱熨肚臍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藥糊每日一換,連續3~5天。
2、藥酊摩擦法:
取云南白藥酊適量,涂于臍下關元穴、氣海穴部位,用手摩擦,當有發熱感并傳至腹內時,疼痛即止。
3、芥糊敷足法:
取白芥子12克,研為細末,加米醋、面粉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一換。還可配合外敷關元、氣海穴。
4、足浴方:
取益母草、香附、乳香、沒藥、夏枯草各20克,水煎2000毫升足浴,每次15~20分鐘,每日一次,連續3~5天。
5、外敷療法:
藥用川烏、草烏各5克共研細末,用蔥汁、蜂蜜調勻,外敷少腹部疼痛處,每敷2~3小時,每日一次。
6、貼穴療法:
取關元穴、三陰交穴,用半張傷濕止痛膏分別貼于以上兩穴,并用拇指、食指按壓,每天3~5次,藥膏3~5天更換一次。
以上幾種方法可以緩解女性痛經的癥狀,如果你經常痛經,不妨試試,也許對你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