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常見疾病,據統計30歲以上的婦女約20%患有子宮肌瘤。為什么子宮肌瘤發病率越來越高?子宮肌瘤一定要手術嗎?子宮肌瘤剝除術后容易復發嗎?為此,尋醫問藥專家訪談邀請河南省婦幼保健院婦科趙予潁主任醫師為廣大網友講解子宮肌瘤的診療常識。
簡介:杜荔,女,主任醫師,畢業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博士學位。在日本修復學界著名教授大山 喬史先生身邊學習、研究十余年。2004年回國,就職于北京口腔醫院王府井部修復科,現任修復科主任。部分訪談實錄如下:
趙主任說一:出現經期延長、下腹包塊或排泄異常時須警惕子宮肌瘤。
——問:趙主任好,請您給我們介紹下什么是子宮肌瘤?什么樣的人容易患子宮肌瘤?子宮肌瘤的分類有哪些?
答:子宮肌瘤又稱子宮平滑肌瘤,它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組成,發病率為20~30%。育齡女性高發,青春期前極少發生,肌瘤隨妊娠而長大,但絕經后可縮小。
根據肌瘤所在位置不同分為:漿膜下子宮肌瘤、粘膜下子宮肌瘤、壁間子宮肌瘤、子宮頸肌瘤。1、漿膜下子宮肌瘤:肌壁間肌瘤向漿膜而發展,并突出于子宮表面,與漿膜層直接接觸,約占子宮肌瘤發病率的20%。如突入闊韌帶兩葉之間生長,即為闊韌帶內肌瘤。2、粘膜下子宮肌瘤:肌壁間肌瘤向宮腔內生長,突出于子宮腔內,與粘膜層直接接觸,約占子宮肌瘤發病率的10%~15%。此瘤可使子宮腔逐漸增大變形,并常有蒂與子宮相連,如蒂長可堵住子宮頸口或脫出于陰道內。3、壁間子宮肌瘤:肌瘤位于肌壁內,周圍均為肌層所包圍,初發病時多為此類肌瘤,故最常見,約占子宮肌瘤發病率的60~70%。4、子宮頸肌瘤:較少見,肌瘤在子宮頸部位生長,因生長部位低,可嵌頓于盆腔內,產生壓迫癥狀,手術切除困難,易損傷輸尿管、膀胱。子宮肌瘤常為多發性,并且以上不同類型肌瘤可同時發生在同一子宮上,稱為多發性子宮肌瘤。
——問:日常生活中出現哪些癥狀需要高度警惕子宮肌瘤?
答:子宮肌瘤患者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僅為查體發現。只有較大的肌瘤、粘膜下肌瘤或肌瘤出現變性時才會出現臨床癥狀。當出現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甚至導致貧血,或晨起摸到下腹部包塊時,或肌瘤增大壓迫周圍臟器,引起排尿或排便異常時均應到醫院進行檢查,排除子宮肌瘤。具體內容如下:1、經量增多及經期延長:常見于粘膜下肌瘤及大的肌壁間肌瘤,因使子宮內膜面積增大并影響子宮收縮導致月經增多。粘膜下肌瘤合并感染時會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病史長者會合并貧血。2、下腹包塊:因子宮位于盆腔深處,所以小的肌瘤在腹部摸不到包塊,當肌瘤增大致子宮超過3個月妊娠大時,會超出盆腔,下腹部即可摸到一個質硬的包塊,晨起時排尿后會比較明顯。3、壓迫癥狀:因子宮的前下方是膀胱,后下方為直腸,所以子宮前下壁的肌瘤會壓迫膀胱造成尿頻,后下方的肌瘤會壓迫直腸造成便秘、下腹墜脹不適等癥狀。宮頸的前方毗鄰尿道,所以宮頸肌瘤如較大會引起排尿困難。4、其他癥狀包括白帶增多、早孕流產,妊娠期肌瘤如出現紅色變性會有急性腹痛、發熱、嘔吐等。
——問:子宮肌瘤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答:子宮肌瘤常用的治療方法:可選擇隨訪觀察、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選擇治療方案需依據患者年齡、生育要求、是否有癥狀以及癥狀的嚴重程度、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數目等因素綜合考慮。肌瘤小、患者無癥狀時,可選擇隨訪觀察,尤其是近絕經期婦女,期待肌瘤萎縮或逐漸消失。如肌瘤較大,出現月經量多,甚至繼發貧血,生長速度較快,出現壓迫癥狀,導致不孕、反復流產時多需手術治療。當患者癥狀較輕,年近絕經或因身體狀況不適合手術,或術前為使肌瘤縮小,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手術難度,可給予藥物治療。目前有一些中藥對于小的子宮肌瘤有一定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