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良性病變,有遠處轉移和種植能力。致于病因,目前大多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組織發生很難用單一的學說解釋,可能是多途徑引起。其中盆腔內膜異位癥以子宮內膜種植和體腔上皮化生為主;而盆腔以外的子官內膜異位癥則以經淋巴播散的可能性大。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臨床表現
約20%的患者無自覺癥狀,有癥狀患者多表現為周期性發作,可因病變的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癥狀。
①痛經:以繼發性、漸進性痛經為特點,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及腰瓶預,可放射至陰道、會陰、肛門、大腿部。開始痛的時間及持續時間,多為經前1~2天,經期第一天最劇,月經干凈后疼痛緩解以致消失。如異位內膜累及子宮直腸后陷凹及子官慨骨韌帶時,多有性交痛和肛門墜脹感,經期尤甚。如腸道子官內膜異位癥有腹瀉或便秘,甚至有周期性便血。
②月經不調:有時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亦有經前點滴出血者。
③不孕:內膜異位患者不孕率達40%,較正常婦女不孕率高2倍多。
診斷
婦科檢查:子官多后傾固定,鵬大,子宮一側咸雙側附件處徹及與子宮相連的不活動囊塊,有壓痛,子宮骶骨韌帶,子宮后壁或后陷凹處有米粒至蠶豆大小不規則的結節,觸痛明顯,如陰道直腸隔受累,可于陰道后彎商部徹及甚至看到突出的紫藍色結節。
預防
1、防止經血倒流①經期一般不作盆腔檢查。如有必要,操作應輕柔避免擠壓子宮。②如有生殖道畸形所致經血外流受阻時均應及時手術治療。
2、避免手術操作所引起的子宮內膜種植
a、避免在中孕期間作剖宮取胎術,如確有必要手術,應用紗布保護好子官切口周圍術野,以防官腔內容物溢入腹腔或腹壁切口。
b、月經前禁作各種輸卵管通暢試驗,以免內膜碎屑進入腹腔。
c、宮頸冷凍、電彈、錐切和整形術均不宜在經前單行,否則有導致子官內膜種植在手術創面的危險。人工流產吸宮時,官腔內負壓不宜過高而后突然將吸管拔出,這樣會使艦膜碎片隨宮腔血液流入腹腔。
3、適齡婚育和藥物避孕因為妊娠可延緩此病的發生發展。對已婚孕齡或婚后痛經婦女應及時孕育。已有子女者,可長期服用避孕藥片抑制排卵,以使子宮內膜萎縮和經量減少。
治療
應根據患者年齡、癥狀、病變部位及范圍以及對生育要求作全面考慮。
1、非手術治療
①觀察:適用于盆腔病變不嚴重,無癥狀或癥狀輕微者,一般每6個月盆腔檢查一次。如經期出現輕微疼痛時可對癥給予消炎締等藥物。
②性激素治療:高效孕激素周期療法常用藥物快諾廁(婦康片)。甲冶孕闡(婦寧片)。甲孕廁(安官質體麗),每日4~8mg,自月經周期第5~26日服藥,抑制排卵,可連續服藥3~6個周期I雄激素甲基寒丸素5mg舌下含服,每日1次,連服3~6個月,每月總量不得超過300mg,小劑量原藥可緩解痛,不抑制排卵;假絕經療法口服丹那唑,適用于病變輕至中度,痛經明顯或不孕的患者,亦可作為保守性手術前的藥物準備,以縮小手術范圍,劑量:400~800mg,月經第1日開始持續不同斷服用6個月。停服丹那唑后4~6周內月經恢復,服藥后受孕率約50%。
2、手術治療分保留生育功能、保留卵巢功能和根治性手術三路:
(1)保留生育功能手術:術時盡量切凈病灶,但保留子官卵巢(雙側成一徒,或部分卵巢)以促進受孕,適用年輕未生育的婦女,手術后癥狀多能消失,50%一65%婦女在術后有受孕可能。
(2)半根治手術:適用于年齡在35歲以下但無生育要求的患者,行全子宮或次子宮切除及病側附件切除術。但保留一側或部分卵巢以維持患者內分泌的功能。
(3)根治性手術:行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適用于近絕經期或雖較年輕但病變嚴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