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卵巢 “巧克力囊腫”用藥后痛經改善,但囊腫始終不消失,為什么?
答疑:巧克力囊腫(巧囊)是子宮內膜異位癥(內異癥)的一種。
目前治療內異癥的藥物,在服藥期間患者一般月經停止來潮,痛經的癥狀可以得到緩解。
藥物也可以抑制異位子宮內膜的生長。
但“巧囊”,顧名思義其囊內液是一種類似巧克力的、十分稠厚的液體,其吸收過程是極其緩慢的,臨床上常見絕經多年的患者“巧囊”仍持續(xù)存在。
因此,藥物治療可能會使“巧囊”的體積有所縮小,但消除“巧囊”比較困難。
如果“巧囊”大,有破裂的危險,可以考慮經過腹腔鏡手術剔除。
問:我32歲,患內異癥5年,一停藥就復發(fā),請問是繼續(xù)藥物治療好,還是開刀能徹底解決問題?
答疑:現有的藥物治療對內異癥引起的疼痛 均有較好療效,但停藥以后的癥狀復發(f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據統(tǒng)計,停藥后復發(fā)的時間平均為6個月。
因此,內異癥的治療除緩解疼痛外,還應努力延緩癥狀的復發(fā)。
治療方法應由簡到繁,統(tǒng)籌考慮治療效果、周期、以及費用等各方面的問題。
近年的內異癥疼痛階梯治療概念,其基本程序為:一線用藥,口服避孕 藥+非甾體類消炎藥;二線用藥,孕激素;三線用藥,GnRH-a與雌激素反向添加治療;四線治療,腹腔鏡等手術后,加用一、二、三線的藥物治療。
你要做好長期抗病的思想準備,要認識到只要卵巢的功能在,任何治療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問:我兩個月前做了內異癥囊腫腹腔鏡切除術,請問怎樣預防復發(fā)?
答疑:內異癥做為一種生育期的疾病,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癥狀的遷延性和反復性,任何治療都不能杜絕復發(fā),只能延緩復發(fā)的時間。
內異癥術后的復發(fā)率約在50%以上。
復發(fā)的可能性主要取決于年齡、疾病程度、癥狀等多方面因素。
內異癥囊腫就是“巧囊”,年輕、病變程度重、疼痛等癥狀明顯的患者,術后可接受6個月的藥物治療,以延緩癥狀復發(fā)。
而無癥狀、病變輕、年齡已超過40歲的患者,術后密切隨診即可。
即使小的巧囊復發(fā),如無癥狀,仍可觀察。
這種良性疾病的復發(fā),其意義與惡性疾病不可同日而語,患者不必過于緊張。
問:我因內異癥嚴重痛經 需要切除子宮,請問是做腹腔鏡好還是開腹手術好?
答疑:內異癥手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微創(chuàng)手術,用于輕微內異癥伴發(fā)不孕者,手術可操作病變很少。
②保守性手術,切除肉眼可見病變。
③半保守性手術,切除子宮,保留卵巢 。
④根治性手術,切除全子宮、雙側附件,可以治愈內異癥。
腹腔鏡手術的微創(chuàng)性有明顯優(yōu)勢,但基于內異癥的病變特點,手術并發(fā)癥也不容忽視。
國外有報告,腸管損傷的發(fā)生率為6%,輸尿管損傷為0.5%。
一般來說,保守性手術可以通過腹腔鏡的途徑完成。
需要切除子宮的患者,通常癥狀明顯,盆腔粘連重,以開腹手術比較安全。
問:我有痛經,最近B超發(fā)現右側卵巢有一個囊腫,醫(yī)生說是內異癥。
可一個多月后再查,囊腫卻沒有了,這是怎么回事?
答疑:卵巢囊性腫物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或非贅生性和贅生性囊腫。
所謂生理性囊腫或非贅生性囊腫,是指生育期婦女的卵巢發(fā)生周期性改變,伴隨卵泡的生長、成熟,有時在B超下會發(fā)現卵巢有囊性改變,一般在排卵后會自行消失。
因此,生育期婦女如果發(fā)現卵巢囊腫 ,應該首先除外生理性囊腫,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月經后復查B超。
如果復查時囊腫消失,或有縮小,那么以生理性囊腫的可能性大,可繼續(xù)觀察。
如果囊腫持續(xù)存在,則可能為病理性的。
要確診是否為內異癥,其金標準是病理學或腹腔鏡檢查。
問:聽說超聲引導下卵巢囊腫穿刺術比腹腔鏡創(chuàng)傷更小,我左側卵巢有一6厘米的巧克力囊腫,請問適合此療法嗎?
答疑:這種技術的創(chuàng)傷確實比腹腔鏡小。
操作時,在B超引導下將穿刺針刺入囊內,抽凈囊內液后,再向囊內注入適量的95%酒精,固定5分鐘后抽出。
與腹腔鏡相比,主要缺點有兩個:一是不能拿到組織學的證據,因此不能從病理學上診斷“巧囊”;二是腹腔鏡手術可以將“巧囊”的囊內壁完整剔除,而超聲引導下的穿刺僅能固定囊內壁,因此后者的術后復發(fā)率較高。
至于你適于哪種治療方法,應與醫(yī)生充分討論后決定。
值得提醒的是,對病理性質不明的卵巢囊腫,不建議直接采用超聲引導下的穿刺,以免可能的惡性腫瘤得不到診斷,并且由于操作不當造成腫瘤分期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