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老年學分會委員、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黃敏麗教授說,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日益提高,已經成為困擾女性和婦科醫師的難題之一。
育齡期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高發年齡段,發病率達15%—30%。在不孕癥患者中,超過40%都有該病。“有些人都是結婚多年沒懷孕,到醫院一查,才知道是子宮內膜異位癥。”黃敏麗說。
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還不明確,生活習慣不良、工作壓力太大,都是誘因;也有些與遺傳因素有關。該病會明顯降低女性的生活質量,帶來多方面問題。“隨著局部病變加重,患者的繼發性痛經會不斷加劇,那是種難以言說的痛苦。內膜細胞還會浸潤盆腔,引起性交痛,甚至浸潤腸壁等。此外,患病后,不孕或流產的幾率都非常高。因此,及時、正確治療,至關重要。”黃敏麗介紹,在治療該病時,需要考慮患者的病情及對生育的要求,方法包括手術和藥物治療,目前趨勢是手術聯合藥物治療。一般,對年紀輕、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多采用抑制性激素的藥物。
記者了解到,現在臨床上使用較多的藥物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GnRH-a)。但患者一旦開始用藥,很快就會出現絕經癥狀,如潮熱、失眠、煩躁等,長時間應用后,骨量丟失、性欲減退、陰道干澀等也會相繼出現。“1994年左右,我們醫院進行了藥物臨床研究,發現在用GnRH-a的同時,給患者補充雌激素,能緩解以上癥狀。”黃敏麗說。然而,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癥依賴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而發展,補充雌激素無形間就是“助紂為虐”。這一度讓醫生們很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