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癥(簡稱異位癥)的臨床發病率有所升高,現在理論仍不能圓滿解釋異位癥的真正原因,可能與以下高危因素有關:①盆腔異位癥患者的初潮年齡偏小,月經周期短,行經時間長,發病危險性增加。②痛經患者的經血和脫落的子宮內膜中含有高濃度前列腺素,具有強烈的收縮子宮平滑肌的作用。這一作用可以引起痛經,另一方面可促使經血倒流。必須指出,痛經引起的異位癥,則痛經必然發生在異位癥形成之前。③流產、刮宮、胎產次數增多,與產傷、感染等因素多有直接關系。④宮腔手術時常用宮縮劑,近經前期及經期和經后1-2天,行內診檢查,使子宮收縮、機械擠壓似乎也是該病發生因素之一。這些因素也證實了異位癥的“種植學說”原理。
如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
①藥物治療:適用于病變輕,患者年輕,有生育要求,或病變廣泛,不宜手術,或術后復發者(保留卵巢者)。②局部治療:a.主要用于痛經,不孕,盆腔結節與包塊;b.電灼治療:主要用于手術切除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灶。③手術治療:a.保守性手術:清除或破壞病灶,保留生育功能;b.半保守性手術,控制疼痛,保留卵巢功能;c.根治手術:作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并盡可能清除病灶。卵巢巧克力囊腫用手術治療是當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受孕機會。④經腹腔鏡治療。⑤中西醫結合治療:適用于病變廣泛,粘連緊密,手術不易徹底切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