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總屬虛證,多由素體脾氣虛弱,腎氣不充,又遇勞力過度、便秘強下、產(chǎn)中用力等誘因而致。雖有氣虛、腎虛之別,但亦可同時出現(xiàn),臨證須明辨。
1.脾虛氣弱
主證:陰道前壁脫垂,勞則墜出更甚,小腹下墜,四肢無力,神疲氣餒,面色少華,或小便頻數(shù),帶下量多,質(zhì)稀色白,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虛細(xì)。
分析:脾虛中氣不足,提攝無力,故陰道前壁脫垂,小腹下墜;脾主四肢,脾虛中陽不振故四肢無力,神疲氣餒,面色少華;氣虛膀膦失約故小便頻數(shù);脾虛濕勝,濕濁下注故帶下量多清;舌淡苔薄,脈虛細(xì)為氣虛之征。
2.腎氣不足
主證:陰道前壁脫垂,久而不復(fù),小腹下墜,腰酸腿軟,小便頻數(shù),夜間尤甚,或頭暈耳鳴,舌淡紅,脈沉弱。
分析:胞脈系于腎,腎虛不能系胞則陰道前壁脫垂,小腹下墜;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酸腿軟;腎虛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頻數(shù),夜間尤甚;腎精不足腦失所養(yǎng)故頭暈耳鳴;舌淡紅,脈沉弱均為腎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