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的針灸治療
面肌痙攣這種疾病我們可能聽到比較陌生,其實面肌痙攣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對見的一種面部疾病,一般面肌痙攣發病以后患者面部多會出現易疲勞,神經痛等,那么面肌痙攣疾病可以用針灸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叢刺法治療面肌痙攣。
一、取穴
1、主穴:阿是穴。
2、配穴:四白、魚腰、攢竹、迎香、頰車。 阿是穴位置:面部痙攣之起動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用叢刺法。方法為取30--32號毫針(0.5--1.5寸長)15--30枚。淺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針,或散刺(其間隔為0.5--1厘米寬),應使針尖的皮膚突起,形成一個小丘,并使針體懸吊而不下落。配穴則在面肌痙攣附近取2--3穴,亦宜淺刺。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本法針刺時,患者有輕微痛感,部分病人針刺部位有微微發熱感,或皮膚充血發紅,均屬正常現象。
其他治療方法:
面肌痙攣西醫治療
一、藥物治療
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藥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過去常用普魯卡因、無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莖乳孔處注射,以造成一時性神經纖維壞死變性,減少異常興奮的傳導,一次注射量為0.3~0.5ml,以達以出現輕度面癱為度。劑量過大將產生永久性面癱,劑量過少3~5個月后仍要復發,現已很少采用。
注射方法:患者側臥,常規碘酒酒精消毒患側耳下乳突周圍,于外耳道底軟骨與乳突前緣交界處,用20~21號針頭,接2ml注射器,針尖指向前內上方,與顱底水平線呈30度角,刺入3厘米即進入一凹陷內,先注射1%普魯卡因1ml,不撥出針頭,觀察1~2分鐘有無出現面癱,如出現面癱表示刺中神經干,然后接上有水酒精空針,注入0.3~0.5ml酒精或酚甘油,將發生明顯面癱而痙攣消失。經過半年后面癱多能逐漸恢復,約2/3的病人痙攣亦將復發。
二、手術治療
1.面神經干壓榨和分支切斷術
在局麻下,于莖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經主干,用血管鉗壓榨神經干,壓榨力量應適當控制,輕則將于短期內復發,重則遺留永久性面癱。如將遠側分支找出,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責任神經支,進行選擇性切斷,效果雖較壓榨術好,但術后仍要發生輕度面癱,1~2年后亦有復發。
2.面神經減壓術
即將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鑿開乳突,用電鉆將面神經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縱行切開神經鞘膜,使神經纖維得以減壓。1972年Pulec認為,單純乳突內減壓范圍太小,應同時將內聽道頂部和迷路段全部磨開減壓。手術中也曾發現神經有病理改變如神經水腫、彌漫性肥厚和神經鞘纖維性收縮等與病因相矛盾的現象,但手術后確實有些病人得到治愈。1965年Cawthorne曾報告13例手術并未發現任何異常。減壓術較復雜,尤其全段減壓術不僅難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險。所謂療效是否因手術中創傷面神所致,并非減壓之效,也值得商榷。
看完上面的文章介紹我們應該知道了面肌痙攣這種疾病是可以用針灸方法來進行治療的,而且還有一些其他的治療方法,因為面肌痙攣疾病對患者的面部美觀帶來影響,所以需要我們對面肌痙攣疾病做到盡早的治療比較好。
-
面肌痙攣的最佳治療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臉部開始抽搐了,以為是休息不好沒有太重視,但是這種情況持續半年以上,那就要注意,可能得了面肌痙攣這種疾
-
面肌痙攣藥物治療的方法面肌痙攣疾病在老年人疾病當中是比較常見的,出現了面肌痙攣我們要積極的治療和護理。千萬不要因為拖延了治療的時間而給我們的患
-
面肌痙攣微創治療出現面肌痙攣這樣的疾病我們要格外的重視,在患病的時候及早采取治療措施,這樣才能夠快幫助患者控制病情的發展,幫助患者早日康
-
面肌痙攣如何治療才最好得了面肌痙攣這種病癥,不僅影響患者的健康,而且心理上還會受到嚴重的打擊,所以患者一定要堅持早期的治療,只有通過治療才會使
-
面肌痙攣疾病的早期治療偏方其面痙攣疾病的病發的概率還是相當的高的,并且一直以來面肌痙攣患者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并且疾病對于我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