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戀物行為追根溯源
妞妞,4歲,妞妞媽媽最近很心煩。原來,阿姨在妞妞4歲生日時送她一件粉色的連衣裙,穿上后像個小公主。妞妞特別喜歡,天天吵著要穿公主裙,更讓妞妞媽媽心煩的是:一旦妞妞穿上這條裙子,她就死活不肯換下來,也不管裙子有多臟。 即使你怎么哄她、勸她,都沒用。最后妞妞媽媽只好采取暴力手段讓她脫下裙子,可換來的總是妞妞長時間的吵鬧和哭泣。妞妞媽媽疑惑了:妞妞是不是得了戀物癖啊?
同樣4歲的麗拉,每天形影不離的不是她的媽媽,而是她的一塊白色小毛巾。毛巾的白色已經(jīng)被漂洗得沒有光澤,而且由于長時間的使用,已有些破舊。麗拉沒事干的時候,就咬著她的小毛巾。有人好奇地問麗拉媽媽:“你女兒是不是有戀物癖啊?”媽媽不覺得有什么奇怪的:“她從小就這樣。”
戀物行為≠戀物癖
這兩個女孩到底是不是得了戀物癖呢?當然不是,這種高帽子可不能亂戴啊。因為“戀物癖”和我們一般說的對某樣東西比較依戀,可不是一回事。“戀物癖”是變態(tài)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yè)術語。它是指對性愛對象的一種象征意義上的迷戀。戀物癖患者通過撫弄、嗅、咬或玩弄某物來獲取性快感。而妞妞和麗拉這兩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怎么會是戀物癖患者呢?最多,只能說是存在于幼兒身上的一種“戀物行為”,還沒有達到“癖”的程度。戀物行為是指兒童對某種特定物品的依戀,在這種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兒童能獲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離開它,兒童容易哭鬧、焦躁不安、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兒童失眠、拒食。戀物行為在嬰幼兒中比較常見,嬰兒一般依戀毯子比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會依戀那些比較柔軟的玩具,比如說毛巾、毛毯、布娃娃、長毛絨玩具等。
戀物行為“追根溯源”
那么在兒童的世界里,為什么會有戀物行為呢?
一般是因為兒童的心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導致。
對依戀的需要。我們知道親子之間存在著一種依戀,孩子會依戀一直照顧她的人,通常這個依戀對象是媽媽。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能保護他們不受外界環(huán)境中有害因素的影響,比如,孩子對媽媽的依戀,使她不會因獨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時,從媽媽那兒找到安全。但是,由于父母平時工作繁忙,孩子無法從他們那里找到安全,得到依戀。于是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會轉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時時刻刻戀“人”,那只能轉而求其次,即“戀物”。因此,有專家認為:當孩子在需要媽媽而得不到滿足時,把某些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征或替代品,從中獲得安慰。
-
記錄自己的心情可以消除內心的抑郁情緒感覺低落或惱火?你的荷爾蒙可能要承擔全部責任。自然療法,例如,在日記里寫下消極的情緒或喝中草藥可以幫助你感覺好點。
-
青春期綜合征的對癥治療方法青春期是大家都必經(jīng)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是最難以管教的。很多家長和教師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十分的頭疼,就怕他們出現(xiàn)
-
緊張焦慮會影響女孩子的身高美國紐約州心理研究所兒童心理學家對716個從9歲到18歲的孩子做了9年的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感覺緊張的女孩子會比感覺快樂的女孩子矮5.0
-
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克服對于青少年的叛逆期,這是很多家長都十分頭疼的,但是對于青少年來說,這又是他們必經(jīng)的一個階段。因此,家長應該如何克服孩子叛
-
怎樣判斷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青春期心理健康是很多人都十分關心的問題,青春期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時期,若是大家沒有注意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那么就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