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好心理學 職場通吃
并不一定要去改行當一個心理咨詢師,但可以在你現有職業發展線之外,用心理學再畫一條輔助線。這樣的安排增加了你做選擇的機會,進可攻,退可守,讓你獲得1+1>2的優勢,做出新的突破。
沒有沒有心理學的地方
多年前劉索拉的小說《你別無選擇》中,摯愛音樂的孟野有個瘋瘋癲癲的妻子,成天逼迫他放棄音樂,可他想的卻是:“沒有沒有音樂的地方。”
這話換到心理學也對,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所以,當你戴上心理學的眼鏡去看職場的時候,同樣沒有沒有心理學的地方。玩好心理學,就能職場通吃!不是嗎,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與人共事,共處,管人或者被管,哪一樁不需要技術技巧?
Marketing/PR/Sales市場、公關、營銷
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往往無師自通地應用了一些看似業余卻很奏效的心理學技巧,但這并不等于專業知識沒有用處。如果他們能夠在本能、直覺、經驗之外,再加上理論,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就更能舉一反三,如虎添翼,把客戶真正哄得爽到位而又不落痕跡,那才是最高境界。
HR人力資源
HR的工作就是選人和管人。當HR經理得有一雙慧眼。一次招聘會,成百上千的簡歷投過來;一天面試下來,稍微糊涂一下就會把李四當成張三。要在最短時間內和應聘者斗智斗勇,招來最合適的人,難!人招進來之后并非萬事大吉,培訓,定崗,升遷,降級,都是事兒。難怪很多學心理學的人都搞了HR,做HR而非學心理學出身的人也紛紛學上了心理系開的人力資源的課程。
旁白:技多不壓身
胡玉梅(聯想集團人力資源總監) 職業模式:人力資源+心理學
參加了心理咨詢師的培訓之后,我會定期收到其他相關培訓的信息。最近我參加了EAP的培 訓。我做人力資源,EAP對我很有幫助。同時作為管理者,也應該參加培訓。聯想下一步發展也很需要這一項目,所以我就自己掏腰包參加了培訓。
Leading 組織管理
員工對于倡導領導們學點心理學可能會是一種矛盾的心情。老板懂點心理學可能會更善解人意,但也就更知道如何施加影響力,讓人更難說“不”。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搞通管理心理學可以讓你從不同的視角看待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掌握好“人”的因素。
Design 工業設計、建筑、室內設計
你設計的產品除了能滿足功能要求外,它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嗎?人機界面友好嗎?工程心理學就研究這些問題。而如果你的工作和環境有關,如建筑設計,室內設計,風景園林,那么懂一些環境心理學會讓你的作品讓人更心曠神怡。
特別提醒: 職業倦怠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職場,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處于職業倦怠的狀態。和人打交道多的職業,如醫生、教師、社會工作者、咨詢師、媒體人員,往往更容易發生倦怠。面對職業中的負面因素,玩一點心理學,對外更好地溝通、協調、應對沖突,對己更好地減壓、放松、調節情緒,把自己調節到一個最好的狀態,何樂而不為?
讓內心的冰山融化
在我們通過心理學讓自己在職業上獲得新的機會之前,讓我們最為受益的,其實還是自己。
任職于《新加坡海峽時報》,曾在職攻讀中科院心理所醫學心理學在職研究生,期間曾參加團體心理輔導以及青少年心理咨詢的培訓。2004年參加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培訓。
Training/Counseling/Teaching 培訓、咨詢、教育
如今,從企業到個人,從成人到孩子,大家都想“高效能”,于是從營銷到IT,從外語到管理,各種各樣的培訓、咨詢、教育也就越來越炙手可熱。要在這些行業大展“宏圖”而不是“糊涂”,用高超的情商激發對方的潛能,當然首先需要通過心理學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才能成為講臺上下具有影響力的人物。
旁白:先調整好自己,再調教學生 沈榴 (現在某心理咨詢公司工作)職業模式:教師+心理學
我原來在中學當老師,學生問題很多,因此我來學習心理學。學習后應用到學生身上,他們反饋給我的很好。慢慢地我發現要幫助別人,需要把自己先武裝好,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經過培訓,我感覺收獲很多。
Doctor/Nurse 醫護工作
據調查,在到綜合醫院非精神科就診的病人當中,有很大比例的病人有抑郁癥、疑病癥等“心病”,卻混跡于其他病人中。了解識別心理疾病的表現,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更適當地對待這些病人。另外,近年來醫患沖突的事情時有發生。疾病當前,病人和家屬的心態非常脆弱,如果醫護人員懂點心理學,更好地理解患者和家屬的心理需求,也許就會少許多大打出手或對簿公堂的事情。旁白:心理學幫我做更有愛心的醫生
陳俊紅(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職業模式:醫學+心理學
我是臨床醫生,醫學模式原先是生物的,把人純粹當作病來治,但病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醫病不醫人,并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我參加心理學培訓后對病人有很大幫助。醫生不僅要有技術,也要有愛心、責任心和同情心。通過學習,我現在會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只是從自己的角度。
馮云 職業模式:新聞+心理學
17歲,我第一次離家去上大學。大學4年,從不記得自己想家。畢業后一晃幾年,有了自己的家,卻發覺了解婆婆竟比了解自己的媽媽還多。和父母的疏離早已浸潤在我心靈深處。我已經習慣這種狀態,從未自問一個為什么。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似乎也經常處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
一次偶然的機會,應朋友的邀請參加一個心理學的團體輔導班。在觀看馬特·達蒙主演的《心靈捕手》后,老師運用了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和心理治療中的淺催眠技術讓我們放松,另外一個聲音在心底抗拒著真情的宣泄,記憶還是如開閘的水般傾瀉而下。我穿越了時光,回到了4歲時的自己,回到了那個周末的午后,我看到小小的我站在爸爸面前, 一臉的疑惑、迷茫和傷心……爸爸狠狠打了我,媽媽卻沒有阻止。小小的我認定爸媽都不喜歡我。搜尋塵封的記憶,真的記不得何時曾向父母撒嬌,我內心深處那個被遺忘的童年的我一直沒有原諒父母。
領悟之后,老師教我成長的方法:嘗試每個月打兩次電話回家……半年后,我發覺打電話已經不是負擔而成了快樂,頻率也變成了每周一次。我還邀請媽媽和我同住了半年,久違的親情仿佛歷經了一個世紀漫長的旅程又回來了。而在日常交往中,那種妨礙我和別人接近的本能的疏離感,也漸漸遠去了。
中國人諱疾忌醫,更不愿意承認心理問題。我們寧愿將痛苦壓抑,壓抑到我們都已忘記,卻不知道一切不過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幽暗水底的秘密我們看不到,卻是人生之船沉沒的最大危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嘗試給自己開扇心靈的窗,讓人生更幸福。
金韻蓉 離開,又從未離開
金韻蓉 職業模式:芳香治療師+心理醫生
“我離開了心理咨詢,走上芳香療法之路,做了這么多年都非常喜歡。我想強調的是,我對芳香療法之所以能有比較深的理解,是和我有心理學的背景和多年的臨床經驗分不開的。”心理學的背景到底會對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并不是一種職場技能,而是一種內在的生命的質素。從金韻蓉身上,從她對待事業、家庭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質素。盡管她離開了心理咨詢這個行業,但在內心,心理學的內涵從未離開過她。
從心理醫生到芳香治療師
我在臺灣念大學讀的是心理學,后去美國學臨床心理學。回臺后做了11年的心理醫生。前幾年做兒童心理輔導,到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經濟發展,出現很多婚姻家庭問題,于是我轉而做婚姻輔導。經過這些年,我感到工作中有不少自己不能接受的因素。正好那時候我先生辭了公職做化妝品生意,我就出來幫他做。后來我到巴黎學習了彩妝和色彩心理。隨著兒子到英國讀書,我也開始在倫敦大學學習芳香療法,從此走上了芳香療法的道路。
心理學幫我領悟芳香療法
從芳香療法中,我領略到的東西是前所未有的,是很實在的、可以幫助別人的,是可以安身立命的。我的老師Magaret是一個哲學博士。在1975年,倫敦大學有一個身為單親媽媽的女教授,她大學剛畢業的獨生子遇到車禍去世了。這個教授知道噩耗后就不說話,手一直抖,接下來兩周處理后事,她的手都一直抖。大家都很擔心她,輪流看護,怕她自殺。后來有人請Magaret老師去做治療。第一次,Magaret老師只是在教授的手心滴上香風草的精油,為她按摩,一句話也沒有說,也沒有眼神的接觸。隔一天,第二次,也是同樣的做法。到第三次,Magaret老師在按摩的時候,這個教授的手抖得很利害,抖到一定程度,她突然抓住杯子往墻上扔了出去,杯子破了。這時Magaret老師就離開了治療室。那個教授一個人留在治療室內,扔東西,非常凄厲地叫喊,哭泣,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才安靜下來了,手也不再抖了。雖然痛苦還在,但她已經沒事了。
芳香療法借助芳香的媒介和按摩方法來傳遞信息,通過感官影響人的心靈,這和心理學有很多相通之處。我的心理學背景讓我能夠特別好地理解芳香療法。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有很多學生開了芳香療法的治療室,幫助了很多不幸福的人。我自己也做過很多個案。比如曾經有一個女人,她的丈夫患有一種影響容貌的疾病,且只能活到50歲。女兒到16歲的時候也被診斷為得了同一種病,原來這個病是遺傳的。母女兩個知道后非常痛苦。后來這個女人找到了我,做過芳香治療之后她們的心態都調整好了。
-
職場中人際交往的技巧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大家應該要學會一些禮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職場中人際交際的一些技巧,相信很多人也并不是那么了解,
-
為何投了簡歷沒反應 注意這4個原因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工作,因為這樣的話也是代表自己的一些生活,而且經常工作也可以添加一些樂趣之類的,
-
面試時如何加分 教你4個方法面試的時候到底應該怎么做才可以更好的給自己去添加一些分數的呢?我們都知道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是非常的競爭,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
面試時千萬別出現這5種情況在面試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嗎?在面試的時候也是有著非常大的講究的,如果是不成功的話,也會讓自己失去這樣的一個機會的,所以大家
-
職場新人犯8個錯誤毀掉前程作為一些剛剛工作的一些人員,那么在生活中的人還是應該要多注意,如果是平時不注意一些細節的,而且這樣的話肯定會讓自己失去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