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之道:沒人能避 三角心理游戲
工作中,我們往往身不由己地扮演著某個角色:要求苛刻、鞭策他人的狼(壓迫者),熱情細心、隨時伸出援手的狗(拯救者),或是柔弱自卑、逆來順受的羊(受害者)。職場上,沒有人能避開“戲劇三角型”的心理游戲。來看看你自己是哪種角色占主導地位。
戰勝3000名競爭對手,維維安王進入了深圳地王大廈的一家外企,成為市場總監琳達莊的助理,同時還要為遍布全球的VIP會員編輯一本中英雙語的會員雜志。琳達莊非常漂亮,近乎板寸的短發充分地表達出她干練果敢的內在氣質,她熟練掌握英語和法語,同時廣東話和普通話也說得流利,打高爾夫球一桿進洞毫不猶豫。維維安立即就被自己女上司的美麗、氣勢和能力震住了。后來她才發現這個女上司女魔頭的一面:眼神犀利,要求苛刻,極重效率,只問結果,不問過程,一切要完美無缺——她這么要求維維安,是因為她本人就無數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琳達莊跟穿Prada的職場女惡魔一樣,要求維維安必須24小時開機。有一次會員雜志與新聞發布會周期接近,可琳達莊毫不通融:必須同時完成!她被琳達莊徹底搞焦慮了。能夠幫助她的,也只有她公司里的死黨哥們了。他會時不時地請她吃哈根達斯店,有時候還跟她一起聲討一下女魔頭。“要不是他的友誼和支持,我根本撐不到現在。”
在職場上,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發生:濫用權威的主管苛刻地對待下屬,最終由某個充滿同情心的同事出面調和,安慰受冤屈者。在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的字典里,這類在職場上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沖突狀態,被命名為“戲劇三角形”心理游戲。
三個角色一臺戲:受害者(維維安王),壓迫者(女上司琳達莊),拯救者(死黨同事)。絕大多數人都逃不開這種小游戲,不自覺地承擔著某個主導角色。
狼:壓迫者
在鞭策、教訓他人的同時,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設定的規范和要求里。
這是典型的壓迫者形象:雙臂交叉在胸前,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眉頭緊鎖,抬起眼從鏡框上邊看人;一開口就是批評指責,帶著不容置疑、輕蔑甚至是憤怒的口吻。在這些看似不可動搖的權威表現下,壓迫者的內心往往伴著這樣的獨白:“可能在別人眼里我是個惡人,不過我并非苛求挑剔,我對自己的要求一樣嚴格,我能做到為什么他們就做不到?我怎么覺得自己是公司里唯一有責任感的人?”
溝通分析專家克里斯蒂勒?培蒂克林認為,壓迫者大多數從孩童時期起就“積累”了很多的挫折和創傷,他們喪失了對人的基本信任,習慣把一切責任推給別人,并容易采取偏執和憤怒的方式,通過貶低他人來彌補自己的不幸。這些位居高位的人在批評和懲處下屬或者合作伙伴時,需要問問自己責罵他人的原因和依據,明確自己的權限,什么可以說,什么不可以說。
比如,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太追求完美?是不是自己因為缺乏休息而過于緊張?是不是因為家庭原因而情緒波動?是不是應該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問自己問題,在自身找原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凸現自己真正的需求,關注自己生活的選擇,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他人,怨恨他人。壓迫者在鞭策、教訓他人的同時,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設定的規范和要求里……所以,如果你是職場上的“狼”,建議你采取放松療法,不吹毛求疵,一切順其自然,讓身體的感覺和生活的快樂和諧統一起來。
狗:拯救者
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要,漠視他人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拯救者喜歡關心照顧人,喜歡操心,控制不住地想要幫人一把,干涉別人的決定。他那種想要幫助別人的熱情,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要,是在漠視他人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拯救者的潛臺詞往往是“我必須幫助他,他現在肯定焦頭爛額,手足無措。”
要擺脫不適當的救助陷阱,在提供幫助之前必須明確“合理幫助”的5個條件:受害者在語言上明確表示需要幫助;設定所能提供的幫助內容和時限(“在……之前,我能為你做的是……);明確補償條件(我幫你去……,你替我……),以便使被幫助的一方不會有欠你人情的感覺;提供幫助時不可越俎代庖,替當事人完成一切,應該留給被幫助者個人參與和努力的空間;最后,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保證幫助的目的是為了讓受害者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羊:受害者
反復擔當受害羊角色的人往往從小十分依賴,不斷地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他們順從恭敬,沒完沒了地嘀咕抱怨,內心抱著悲觀的想法:“發牢騷有什么用啊,別人的職位都比我高……”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經常處于劣勢、低人一等,對于同事和上司的傲慢和侵略行為更多的是羨慕和欣賞(我怎么就做不到?他們能力真強!),或者有種想得到同事或上司同情和幫助的傾向,那么我們就陷在了受害羊的角色里。
怎樣才能避免成為人人欺負的對象?看清三角關系中各自的需求和心理,認清哪些事情讓自己害怕或者超出了自己的承受力:計算機,法律,英語口語……這些專業能力的缺乏,可能是導致你成為受害羊的原因。你當然需要通過個人能力的提升,改變弱勢的地位。
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先確立簡單的目標,比如每天早晨花10分鐘瀏覽一下電腦里的郵件和文件,多了解公司里發生的事情,看看自己的職能和任務是否有增加。同時,要敢于向上司提出要求,而不是唉聲嘆氣地抱怨。最重要的是總結過去。因為那些反復擔當受害者角色的人,往往從小十分依賴,經常遭受父母的虐待和指責,在學校里則可能是不受人關注的小可憐,自然而然形成自卑心理。外界的壓迫常常會激活人們早年的不幸經歷,受害者需要認清和接受自己的過去,擺脫消極的自我觀念的束縛,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和選擇權利。
“學會解密你的隱藏信息”
伊沙貝爾?克來斯培勒,心理治療師,溝通分析專家,法國溝通分析學校創辦人之一。
《心理月刊》:人們是否有可能避開這個“戲劇三角形”游戲?
伊沙貝爾?克來斯培勒:基本上很少有人不被卷入這種游戲。即使我們并不接納或者不主動引發這種游戲,我們也會被環境“邀請”去擔當其中某個角色。只有那些擁有大智慧的精神大師可以逃開,他們非常了解自身的需求和狀態,并且對他人的自我狀態極其敏感。
我們是不是總是局限于某一個角色狀態呢?
我們往往都有一個主導的角色位置,通常是受害者或拯救者,而很少是壓迫者,因為我們從很小就學習令父母滿意,服從權威,為他人提供幫助。一般成為壓迫者的人都是那些總是感覺被攻擊、被侵犯、被挑釁的人,他們通過壓迫別人來自我保護。但是,這個三角關系微妙的戲劇性就在于:我們會從一個角色跳到另一個角色。比如,拯救者會因為疲于幫助受害者而變成壓迫者,受害者也會因為覺得虧欠拯救者而變成壓迫者。
如何才能從這種游戲中走出來呢?
首先得認清自己的狀態。一旦你覺察到別人傳遞的信息中有隱藏的動機,就需要通過提問題來解密:你到底想說什么?你到底希望我做什么?如果你經常卷入某一角色,感覺被困擾,就有必要向心理專家求助。只有治療師才能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潛能,解密表面和隱藏的信息。停止這類游戲需要個人努力發掘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掌控和發揮自我狀態的積極因素。
“職場的規則就是利益的博弈”
孫虹鋼,華聲在線(www.voc.com.cn)資深副總裁,曾任《人力資本》主編,清華大學特聘教授。著有《要努力的工作更要聰明的工作》《工作就是生意》《普通人不普通的6種模式》《老板這邊,員工那邊》等。
《心理月刊》:作為中國資深的職業顧問,您如何看待職場上的“戲劇三角形”心理游戲?
孫虹鋼:職場的規則就是利益的博弈,職場中的所有關系背后,其實就是按照價值鏈穿插的利益關系。沒有“狼”性的人,就做不了領導者。他的角色就是把團隊中不同個性的人驅動起來,用同樣的方式做事,達成團隊的目標。他使用威脅或利誘,都是規定動作。
人們在團隊中的角色,所謂壓迫者、拯救者、受害者,與每個人的性格有關,是個性對環境的一種順應和匹配。正如自然界有生物鏈,職場上有價值鏈。那是不是“受害者”在其中就會不舒適?我個人認為職場上沒有什么受害者,他之所以成為受害者是因為他需要成為那樣的角色,這是他能夠承受的,這是他保護自己免受攻擊或其他傷害。不過具體到中國,我認為職場上的角色特征,可能用鼴鼠、貓和狐貍更恰當一些。
事實上,所有人在職場當中的困境、煩惱,無論你是打工的還是做老板的,都源于一個極為簡單的原因:你和別人的期望有沖突,或者是方向上的沖突,或者是數量上的沖突。第二,解決期望沖突的簡單辦法,就是和對方去談生意,做交易。
人格的三種狀態:父母我,兒童我,成人我
只要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牽涉到我們自我狀態的表現。根據溝通分析理論,我們的人格模式由三個自我狀態組成:父母我,兒童我,成人我。
“父母我”:源于幼年從父母或父母角色的人那里承襲來的行為思考模式和感覺狀態。
“兒童我”:指重演兒時的行為、想法和感受,多表現為情感性反應和有創造力的行為。
“成人我”:則是一個人對既有的資源和環境條件進行理性分析后決策行動,即針對此時此刻所反應出的行為、想法和感受。
“父母我”使我們傾向于鼓勵、關愛、贊許他人,其消極的一面會促使我們去批評、貶低、禁止、懲罰和控制他人(壓迫者的行為);或者相反,過于操心,有一種抑制不住的保護子女和幫助他人的需要,出于“我這是為你好……”的心理,常常介入別人的生活,替別人做決定(拯救者的角色)。
“兒童我”則多表現出自發的情緒和行為,容易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或者相反,自卑懦弱,屈從于人。當扭曲自己去順從別人的“兒童我”占主導地位時,我們就會漠視自己內心的需要和欲求,感到柔弱無助、不知所措的時候,就會卑躬屈膝,去迎合別人的期待(受害者的狀態)。
當“父母我”或者“兒童我”的某一負面因素占主導地位時,就會影響我們的“成人我”,使我們陷入壓迫者—拯救者—受害者的三角戲劇沖突中。沒有人能避開這種戲劇三角的心理游戲,因為每個人都一身兼有三我,且三種自我狀態交互存在,隨時根據具體境況凸現各自功能。
戰勝3000名競爭對手,維維安王進入了深圳地王大廈的一家外企,成為市場總監琳達莊的助理,同時還要為遍布全球的VIP會員編輯一本中英雙語的會員雜志。琳達莊非常漂亮,近乎板寸的短發充分地表達出她干練果敢的內在氣質,她熟練掌握英語和法語,同時廣東話和普通話也說得流利,打高爾夫球一桿進洞毫不猶豫。維維安立即就被自己女上司的美麗、氣勢和能力震住了。后來她才發現這個女上司女魔頭的一面:眼神犀利,要求苛刻,極重效率,只問結果,不問過程,一切要完美無缺——她這么要求維維安,是因為她本人就無數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琳達莊跟穿Prada的職場女惡魔一樣,要求維維安必須24小時開機。有一次會員雜志與新聞發布會周期接近,可琳達莊毫不通融:必須同時完成!她被琳達莊徹底搞焦慮了。能夠幫助她的,也只有她公司里的死黨哥們了。他會時不時地請她吃哈根達斯店,有時候還跟她一起聲討一下女魔頭。“要不是他的友誼和支持,我根本撐不到現在。”
在職場上,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發生:濫用權威的主管苛刻地對待下屬,最終由某個充滿同情心的同事出面調和,安慰受冤屈者。在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的字典里,這類在職場上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沖突狀態,被命名為“戲劇三角形”心理游戲。
三個角色一臺戲:受害者(維維安王),壓迫者(女上司琳達莊),拯救者(死黨同事)。絕大多數人都逃不開這種小游戲,不自覺地承擔著某個主導角色。
狼:壓迫者
在鞭策、教訓他人的同時,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設定的規范和要求里。
這是典型的壓迫者形象:雙臂交叉在胸前,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眉頭緊鎖,抬起眼從鏡框上邊看人;一開口就是批評指責,帶著不容置疑、輕蔑甚至是憤怒的口吻。在這些看似不可動搖的權威表現下,壓迫者的內心往往伴著這樣的獨白:“可能在別人眼里我是個惡人,不過我并非苛求挑剔,我對自己的要求一樣嚴格,我能做到為什么他們就做不到?我怎么覺得自己是公司里唯一有責任感的人?”
溝通分析專家克里斯蒂勒?培蒂克林認為,壓迫者大多數從孩童時期起就“積累”了很多的挫折和創傷,他們喪失了對人的基本信任,習慣把一切責任推給別人,并容易采取偏執和憤怒的方式,通過貶低他人來彌補自己的不幸。這些位居高位的人在批評和懲處下屬或者合作伙伴時,需要問問自己責罵他人的原因和依據,明確自己的權限,什么可以說,什么不可以說。
比如,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太追求完美?是不是自己因為缺乏休息而過于緊張?是不是因為家庭原因而情緒波動?是不是應該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問自己問題,在自身找原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凸現自己真正的需求,關注自己生活的選擇,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他人,怨恨他人。壓迫者在鞭策、教訓他人的同時,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設定的規范和要求里……所以,如果你是職場上的“狼”,建議你采取放松療法,不吹毛求疵,一切順其自然,讓身體的感覺和生活的快樂和諧統一起來。
狗:拯救者
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要,漠視他人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拯救者喜歡關心照顧人,喜歡操心,控制不住地想要幫人一把,干涉別人的決定。他那種想要幫助別人的熱情,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要,是在漠視他人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拯救者的潛臺詞往往是“我必須幫助他,他現在肯定焦頭爛額,手足無措。”
要擺脫不適當的救助陷阱,在提供幫助之前必須明確“合理幫助”的5個條件:受害者在語言上明確表示需要幫助;設定所能提供的幫助內容和時限(“在……之前,我能為你做的是……);明確補償條件(我幫你去……,你替我……),以便使被幫助的一方不會有欠你人情的感覺;提供幫助時不可越俎代庖,替當事人完成一切,應該留給被幫助者個人參與和努力的空間;最后,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保證幫助的目的是為了讓受害者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羊:受害者
反復擔當受害羊角色的人往往從小十分依賴,不斷地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他們順從恭敬,沒完沒了地嘀咕抱怨,內心抱著悲觀的想法:“發牢騷有什么用啊,別人的職位都比我高……”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經常處于劣勢、低人一等,對于同事和上司的傲慢和侵略行為更多的是羨慕和欣賞(我怎么就做不到?他們能力真強!),或者有種想得到同事或上司同情和幫助的傾向,那么我們就陷在了受害羊的角色里。
怎樣才能避免成為人人欺負的對象?看清三角關系中各自的需求和心理,認清哪些事情讓自己害怕或者超出了自己的承受力:計算機,法律,英語口語……這些專業能力的缺乏,可能是導致你成為受害羊的原因。你當然需要通過個人能力的提升,改變弱勢的地位。
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先確立簡單的目標,比如每天早晨花10分鐘瀏覽一下電腦里的郵件和文件,多了解公司里發生的事情,看看自己的職能和任務是否有增加。同時,要敢于向上司提出要求,而不是唉聲嘆氣地抱怨。最重要的是總結過去。因為那些反復擔當受害者角色的人,往往從小十分依賴,經常遭受父母的虐待和指責,在學校里則可能是不受人關注的小可憐,自然而然形成自卑心理。外界的壓迫常常會激活人們早年的不幸經歷,受害者需要認清和接受自己的過去,擺脫消極的自我觀念的束縛,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和選擇權利。
“學會解密你的隱藏信息”
伊沙貝爾?克來斯培勒,心理治療師,溝通分析專家,法國溝通分析學校創辦人之一。
《心理月刊》:人們是否有可能避開這個“戲劇三角形”游戲?
伊沙貝爾?克來斯培勒:基本上很少有人不被卷入這種游戲。即使我們并不接納或者不主動引發這種游戲,我們也會被環境“邀請”去擔當其中某個角色。只有那些擁有大智慧的精神大師可以逃開,他們非常了解自身的需求和狀態,并且對他人的自我狀態極其敏感。
我們是不是總是局限于某一個角色狀態呢?
我們往往都有一個主導的角色位置,通常是受害者或拯救者,而很少是壓迫者,因為我們從很小就學習令父母滿意,服從權威,為他人提供幫助。一般成為壓迫者的人都是那些總是感覺被攻擊、被侵犯、被挑釁的人,他們通過壓迫別人來自我保護。但是,這個三角關系微妙的戲劇性就在于:我們會從一個角色跳到另一個角色。比如,拯救者會因為疲于幫助受害者而變成壓迫者,受害者也會因為覺得虧欠拯救者而變成壓迫者。
如何才能從這種游戲中走出來呢?
首先得認清自己的狀態。一旦你覺察到別人傳遞的信息中有隱藏的動機,就需要通過提問題來解密:你到底想說什么?你到底希望我做什么?如果你經常卷入某一角色,感覺被困擾,就有必要向心理專家求助。只有治療師才能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潛能,解密表面和隱藏的信息。停止這類游戲需要個人努力發掘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掌控和發揮自我狀態的積極因素。
“職場的規則就是利益的博弈”
孫虹鋼,華聲在線(www.voc.com.cn)資深副總裁,曾任《人力資本》主編,清華大學特聘教授。著有《要努力的工作更要聰明的工作》《工作就是生意》《普通人不普通的6種模式》《老板這邊,員工那邊》等。
《心理月刊》:作為中國資深的職業顧問,您如何看待職場上的“戲劇三角形”心理游戲?
孫虹鋼:職場的規則就是利益的博弈,職場中的所有關系背后,其實就是按照價值鏈穿插的利益關系。沒有“狼”性的人,就做不了領導者。他的角色就是把團隊中不同個性的人驅動起來,用同樣的方式做事,達成團隊的目標。他使用威脅或利誘,都是規定動作。
人們在團隊中的角色,所謂壓迫者、拯救者、受害者,與每個人的性格有關,是個性對環境的一種順應和匹配。正如自然界有生物鏈,職場上有價值鏈。那是不是“受害者”在其中就會不舒適?我個人認為職場上沒有什么受害者,他之所以成為受害者是因為他需要成為那樣的角色,這是他能夠承受的,這是他保護自己免受攻擊或其他傷害。不過具體到中國,我認為職場上的角色特征,可能用鼴鼠、貓和狐貍更恰當一些。
事實上,所有人在職場當中的困境、煩惱,無論你是打工的還是做老板的,都源于一個極為簡單的原因:你和別人的期望有沖突,或者是方向上的沖突,或者是數量上的沖突。第二,解決期望沖突的簡單辦法,就是和對方去談生意,做交易。
人格的三種狀態:父母我,兒童我,成人我
只要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牽涉到我們自我狀態的表現。根據溝通分析理論,我們的人格模式由三個自我狀態組成:父母我,兒童我,成人我。
“父母我”:源于幼年從父母或父母角色的人那里承襲來的行為思考模式和感覺狀態。
“兒童我”:指重演兒時的行為、想法和感受,多表現為情感性反應和有創造力的行為。
“成人我”:則是一個人對既有的資源和環境條件進行理性分析后決策行動,即針對此時此刻所反應出的行為、想法和感受。
“父母我”使我們傾向于鼓勵、關愛、贊許他人,其消極的一面會促使我們去批評、貶低、禁止、懲罰和控制他人(壓迫者的行為);或者相反,過于操心,有一種抑制不住的保護子女和幫助他人的需要,出于“我這是為你好……”的心理,常常介入別人的生活,替別人做決定(拯救者的角色)。
“兒童我”則多表現出自發的情緒和行為,容易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或者相反,自卑懦弱,屈從于人。當扭曲自己去順從別人的“兒童我”占主導地位時,我們就會漠視自己內心的需要和欲求,感到柔弱無助、不知所措的時候,就會卑躬屈膝,去迎合別人的期待(受害者的狀態)。
當“父母我”或者“兒童我”的某一負面因素占主導地位時,就會影響我們的“成人我”,使我們陷入壓迫者—拯救者—受害者的三角戲劇沖突中。沒有人能避開這種戲劇三角的心理游戲,因為每個人都一身兼有三我,且三種自我狀態交互存在,隨時根據具體境況凸現各自功能。
相關文章
-
職場中人際交往的技巧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大家應該要學會一些禮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職場中人際交際的一些技巧,相信很多人也并不是那么了解,
-
為何投了簡歷沒反應 注意這4個原因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工作,因為這樣的話也是代表自己的一些生活,而且經常工作也可以添加一些樂趣之類的,
-
面試時如何加分 教你4個方法面試的時候到底應該怎么做才可以更好的給自己去添加一些分數的呢?我們都知道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是非常的競爭,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
面試時千萬別出現這5種情況在面試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嗎?在面試的時候也是有著非常大的講究的,如果是不成功的話,也會讓自己失去這樣的一個機會的,所以大家
-
職場新人犯8個錯誤毀掉前程作為一些剛剛工作的一些人員,那么在生活中的人還是應該要多注意,如果是平時不注意一些細節的,而且這樣的話肯定會讓自己失去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