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過勞模”心理二三事
“自卑的感受往往來自從小沒得到父母肯定。”上海心理治療師王裕如說,“工作恰恰最容易提供這種良好的感覺,為了保持舒適感,也為了得到再次的肯定,就強化了這種重復,他們也就很容易成為‘過勞模’。”
平均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基本沒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有人曾用“三高和三中”來形容“過勞模”,即: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中層、中產和中堅分子,他們的工作強度可能比“勞模”有過之而無不及,被戲稱為“過勞模”。在心理學家看來,在明顯的原因背后,還有一個事實:“過勞模”往往帶有強烈的自愿成分!而這很可能是我們內心機制的一種反應。
“過勞模”
是沒辦法,還是我們需要?
1、需要不斷自我肯定
李薇在家排行第二,上有哥下有妹,她是唯一沒在父母身邊、被外婆家養大的孩子。為了獲得父母對她的愛和肯定,她不停地努力,但那總是一個無法填滿的巨大的情感空洞。于是她一心撲在工作上。
在任何團隊中,她都是領導不一定最喜歡但卻最放心的一個,高度敬業就是她的職業標簽。過度勞累,卻讓她得了抑郁癥。
“自卑的感受往往來自從小沒得到父母肯定。”上海心理治療師王裕如說,“工作恰恰最容易提供這種良好的感覺,為了保持舒適感,也為了得到再次的肯定,就強化了這種重復,他們也就很容易成為‘過勞模’。”
2、抵抗身份的焦慮
每個人都有對身份的焦慮:我是誰?我在哪里?等等。
“沒有人愿意孤立于群體之外。通過認同更多人認同的價值觀——如對職業要求的合理化,我們找到了自己,感到自己確實存在,與他人與社會有聯結,身份的焦慮就得到了緩解,甚至消失。”河南大學心理學教授李永鑫說:“這種認同,是通過世俗化的標準和媒體的宣傳,內化為我們的需要的,它很自然地變成了我們的標準。為了達成它,我們開始犧牲生活。”
3、獲得控制感
很多心理學的研究試驗中,動物對自己將要面對的情況有所預期時,它的行為都是很規則的;缺乏預期,就會行為紊亂、甚至生理紊亂。人也是這樣,都希望能預知自己的未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侯玉波說:“社會轉型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機會,更多的是變化帶來的不穩定感,進而造成控制感的缺乏,引發心理沖突。”不斷延長工作時間,不斷努力做事,人能夠在焦慮中獲得一定的控制感。
心理學家認為,理解了我們成為“過勞模”的內在需要,會有很大的幫助:“讓那些本來潛藏的原因由潛在到明確,是種解構。一解構,你就能夠獲得自由,也就容易在工作與生活間形成界線。”
4、對親密關系或責任的逃避
“過勞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逃犯”:逃避一種不愿意面對的關系,或是一種不想履行的責任。雪蓮是雜志記者,她每天都在辦公室待到很晚才回家。“的確,我對先生已經深深失望。我努力工作,這樣就不必面對我們的關系。”而把患哮喘的一歲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工作媽媽高潔在逃避她所害怕承擔的養育責任——還有比工作更好的借口嗎?
-
職場中人際交往的技巧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大家應該要學會一些禮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職場中人際交際的一些技巧,相信很多人也并不是那么了解,
-
為何投了簡歷沒反應 注意這4個原因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工作,因為這樣的話也是代表自己的一些生活,而且經常工作也可以添加一些樂趣之類的,
-
面試時如何加分 教你4個方法面試的時候到底應該怎么做才可以更好的給自己去添加一些分數的呢?我們都知道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是非常的競爭,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
面試時千萬別出現這5種情況在面試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嗎?在面試的時候也是有著非常大的講究的,如果是不成功的話,也會讓自己失去這樣的一個機會的,所以大家
-
職場新人犯8個錯誤毀掉前程作為一些剛剛工作的一些人員,那么在生活中的人還是應該要多注意,如果是平時不注意一些細節的,而且這樣的話肯定會讓自己失去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