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
提煉出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對于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沒有速成的路,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路。
今天一位群友問:我想提煉出一套自己的思維方法,比如老大讓我去買土豆,我怎么去處理買土豆這個過程?有沒有相關的書籍可以推薦,有沒有相關的建議呢~
我想這是一個讓很多人關注的好問題,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般人談到思維方法書,優先推薦的無非是《思維導圖》《全腦思維》,又或者是《麥肯錫方法》《金字塔原理》咨詢顧問叢書,再深一點的就是哲學類的方法論了。
我想這些書銷量都不低,所以同時看過前兩類書的人都不少,那么他們是否就建立了思維方法呢?
我覺得很難。
擁有一個好的思維方法的頭腦,我個人經驗是這是一個漫長的修煉過程,而且還和好幾個關鍵因素有關:
關鍵因素一:知識面
我覺得企圖通過看一本書,幾本書速成學到思維方法是很天真的,你得看很多書,完全不同的書,觀點對立的書。
我想一個人要建立適合自己的思維模式,先得知道有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行業,這些方法都有不同,我們不能一一體驗,唯有通過讀書去了解。
太多人讀書愛讀感性的書,而不愿意讀那些拗口艱澀,充滿思辨的書,那些讓人激動的書,感覺能快速上手的書,只怕你雜七雜八讀了很多,你的大腦依然是一團漿糊。
大部分人讀書不過是想通過閱讀找到和自己思維模式接近的那個作者,尋求認同,抱團取暖。他們何曾能耐心看看和自己立場不同的文章?
比如在微博上觀點不同立即破口大罵的人少了么?哪里有什么左派右派,都是不講理派。
可假如你真想學理性思維,就得廣泛閱讀,了解各種看世界的視野,無論你是否認同他們的立場和觀點,你得耐心分析立場觀點背后的論證和事實,這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方法。
但是我們中國太多人都喜歡遇事情感第一,理性靠后,不說別的,就說一個釣魚島,沒幾個人說得清楚歷史來龍去脈,卻不惜消費愛國熱情。
關鍵因素二:經歷面
即使是固化在一個方向,要學到一套專業操作流程(流程還不是思維,思維是知道為什么流程該如此設計),光閱讀也不夠,得反復訓練。
比方說你學到一個分析問題的方法,比如麥肯錫的“現象–問題–原因–對策–反饋”循環,看起來容易,但真成為你的思維武器庫中的一種,你至少得找不同場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樣的方法反復練習。
記住是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樣的方法反復練習,把一件事情反復做一百遍和用一個方法反復做一百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我常常見很多人的工作經歷其實不過是工作年限,Ta有什么工作經歷?沒有經歷,你又如何能讓一種思維深化成你的職業本能?
關鍵因素三:思考面
讀書學習能讓你知道世界如何運行,經歷能讓你驗證你學到的知識是否真的和世界合拍,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你還是依賴經驗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思維。
所謂經驗,我的理解是,你可以提出一個對策,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這樣做就可以解決,一一覆蓋,誰覆蓋得多誰厲害。
但如果你有思維,就可以解決沒有經驗覆蓋的事情,你至少可以提出一個假設,假如這個事情從哪里開始,下一步會出現什么?那么大家的對策又是什么,然后我們該如何反應,思維有多深,你的思想就能走多遠。
所以越是有了經驗,越要主動總結自己的經驗,把他抽象成一種分析問題的框架,當你能夠提煉出某種分析解決問題的框架時,你就開始有了思維。
很多人有了經歷,卻少了總結,長期下去,他越來越依賴本能或者經驗做事,對于他熟悉的工作,他做得很好,也就以為自己有了思維,其實不過是有了對待某類事情的條件反射。
假如遇到環境的改變,他就會手足無措,突然發現自己其實很無能。
要總結思想的方法我覺得很簡單,就是寫長文,一個連一萬字原創文章都寫不出來的人,就別談什么思維理性了吧,那是個笑話。
-
職場中人際交往的技巧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大家應該要學會一些禮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職場中人際交際的一些技巧,相信很多人也并不是那么了解,
-
為何投了簡歷沒反應 注意這4個原因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工作,因為這樣的話也是代表自己的一些生活,而且經常工作也可以添加一些樂趣之類的,
-
面試時如何加分 教你4個方法面試的時候到底應該怎么做才可以更好的給自己去添加一些分數的呢?我們都知道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是非常的競爭,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
面試時千萬別出現這5種情況在面試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嗎?在面試的時候也是有著非常大的講究的,如果是不成功的話,也會讓自己失去這樣的一個機會的,所以大家
-
職場新人犯8個錯誤毀掉前程作為一些剛剛工作的一些人員,那么在生活中的人還是應該要多注意,如果是平時不注意一些細節的,而且這樣的話肯定會讓自己失去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