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的人們有著怎樣的職場壓力
身在職場有壓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同時代背景下,職場人的壓力是不一樣的。具有各自不同的時代特色。每個時代都在抱怨自己的職場壓力大,而實際上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無論出于哪一個時期。
我們來看一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人們在職場有哪些壓力。和現在比較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不同時代職場壓力
六十年代人自語:我們是辛苦的一代
60年代職場人常用“辛苦”、“壓力巨大”來形容自己的生活。他們成長于計劃經濟之下,吃過不少苦,肩扛各種責任,也正因如此,他們少了很多自我。“圓滑”、“膽小謹慎”,60年代職場人認為,這就是他們給后輩的印象。
關鍵詞:壓力
60年代的職場人,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教育、老人健康……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肩上的負擔很重。工作中,老板的期望、新人的追趕也讓人不得喘息。重壓之下,有的人的健康亮起紅燈。60年代的人不常將“老了”掛在嘴邊,但工作壓力、生活負擔、健康狀況又讓人感嘆:“歲月不饒人!”
關鍵詞:困惑
60年代職場人常會感到疲憊和力不從心,如何應對中年危機?如何堅定事業的方向?如何讓生活更有品質?許多同齡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有時你會對現在擁有的一切厭倦,有時你會為錯過和失去感到遺憾,有時你期待在生活的轉彎處能有另一片新奇的風景,而機會真的來到時你又瞻前顧后。
關鍵詞:學習
他們大多是在90年代以前進入高校讀書的。經過多年的職場生涯,他們的閱歷不斷增加,知識技能卻未必能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合。但他們從不諱言自己的不足。雖然笑言“三歲一個代溝,我們之間已是千溝萬壑”,但他們也毫不介意向后輩學習。看看那些emba班,里面有不少學員都出生于60年代。
七十年代人自語:尷尬的一代
一個生于70年代的人這樣說過:“我們有著太多的雙重,在時尚和傳統、進取和保守、張揚和穩重之間徘徊,在工作和生活中既勇于嘗試新鮮的東西,又始終恪守著一些規矩。”
關鍵詞:尷尬
在喜歡穩扎穩打的60年代人眼里,70年代人是叛逆的一代;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80年代人眼里,70年代是落伍的一代。70年代人苦干實干加蠻干擠進大學后,卻發現高考錄取率已由10:1變成2:1;好不容易畢業了,卻發現國家不包分配了;費盡周折捧了個鐵飯碗,卻發現在激情創業的時代,工薪族實在太可憐。“70年代”大鍋飯的滋味沒嘗過,福利分房的好事沒趕上,八九十年代經濟熱潮時個人奮斗的大好機會也錯過了。職場上前有“60年代”坐鎮,后有“80年代”追趕。
關鍵詞:白骨精
似乎是不經意間,這群年齡在“三張”上下晃悠的人成了人們常說的“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分子。看看他們,我和身邊的朋友總會覺得羨慕。有時提起他們,我們的語氣中還有那么點“醋味兒”。他們大都有著不錯的職業,工作中備受器重,這也讓他們有足夠的money擔當起“消費的中流砥柱”的稱號。于是,衣服是給“70年代”設計的,房子是給“70年代”蓋的,車子是給“70年代”開的,“中產”、“bobo”、“小資”、“新富”等稱號也是給“70年代”準備的……
和朋友聊天,發現大家有一個共識,如果“60年代”在工作中沒做出什么成績,人們會認為是因為他們沒有趕上好時候,而要是換成“70年代”,人們一準兒認為是他們不夠努力。也許是生于70年代的牛人太多,以至于人們對他們這個整體都寄予厚望。隨便數一數,一群“大牛”的名字奔涌而出,中國最年輕的富翁丁磊、盛大網絡陳天橋、易趣網創始人邵亦波、國美老總黃光裕……
老一輩人會時常說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幸福,不會像自己年輕時候那樣吃很多苦。而現在的人又羨慕老一輩的人不會因為日新月異的發展而承受更多,擔心更多。實際上,每個時代都賦予了人們沉重的使命。
-
職場中人際交往的技巧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大家應該要學會一些禮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職場中人際交際的一些技巧,相信很多人也并不是那么了解,
-
為何投了簡歷沒反應 注意這4個原因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工作,因為這樣的話也是代表自己的一些生活,而且經常工作也可以添加一些樂趣之類的,
-
面試時如何加分 教你4個方法面試的時候到底應該怎么做才可以更好的給自己去添加一些分數的呢?我們都知道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是非常的競爭,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
面試時千萬別出現這5種情況在面試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嗎?在面試的時候也是有著非常大的講究的,如果是不成功的話,也會讓自己失去這樣的一個機會的,所以大家
-
職場新人犯8個錯誤毀掉前程作為一些剛剛工作的一些人員,那么在生活中的人還是應該要多注意,如果是平時不注意一些細節的,而且這樣的話肯定會讓自己失去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