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問題的流行病學說
在認識兒童行為問題之前,必須知道兒童的正常行為,否則就會造成行為問題診斷上的混亂。例如,小兒的不服從,發(fā)脾氣、倔強及退縮等行為,常使父母感到焦慮,教師感到煩惱,也使不少兒科醫(yī)生感到困惑。但在認識這些問題時顯然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即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是一個較嚴重的問題,是疾病的表現,應予重視。因此了解兒童行為的正常發(fā)育是診斷兒童行為問題的基礎。
在認識兒童行為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兒童行為要與年齡相稱。
2.要注意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由于歷史、文化及習俗的不同,不可避免地決定了對同一行為的不同看法,分析時應予注意。
對兒童行為問題的流行病學的研究,必須使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對兒童行為和行為問題有一個較為清楚的概念。在國外已有不少流行病學的報告,國內尚不多。
較為有影響的是1954年MacFarlane等對126名正常兒童進行的縱向研究。結果發(fā)現,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行為問題,男孩或女孩在21個月-14歲這段時期常有多種行為問題,如生物性功能問題(如大小便控制障礙)、運動行為問題(如咬指甲)、社會行為問題(如說謊)、性格問題(如害羞)等。大小便問題、吸吮手指、活動過多及語言問題,在年幼兒多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或消失。在性別方面,多動、要求更多的注意、好發(fā)脾氣、說謊等男孩多見;害羞、過分拘謹、害怕女孩多見。
1958年Lapouse等對482名6—12歲兒童的母親作了調查,結果與Macfarlane的研究相似。有近半數的兒童有驚恐、害怕或多動。作者并指出:①各種行為問題之間無相互關系;⑦年齡與行為問題有明顯的相關性,一般隨年齡增大則行為問題逐漸減少,如9—12歲兒童的行為問題較6~8歲兒童明顯減少;⑤男孩行為問題較女孩多,特別是多動及其它不良行為;④社會經濟條件及種族不同,其行為問題略有差異;⑤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行為無明顯差異。
1975年Richman的研究顯示:遺尿男孩占44%,女該占30%,食物怪癖13%,注意集中困難5%,發(fā)脾氣5%,心情不樂3%,過分擔憂2%。
我國有人報道,在1246名兒童中所作的242項調查發(fā)現:偏食挑食36.1%,依賴24.9%,情緒不穩(wěn)19.8%,易激惹16.8%,活動明顯過度13.3%,口齒不清12.2%,吸咬指甲11.9%,注意集中困難11.4%,口吃l1.6%,遺尿10.2%。男女之間的差異除偏食、好哭女孩多見外,其它男孩多見。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的區(qū)別是:偏食挑食、吸咬指甲、遺尿等以幼兒園多見,而活動過多、注意集中困難和口吃則以小學生多見。城市和鄉(xiāng)村的不同是:偏食挑食、依賴性、生活懶散多見城市兒童,好打架和學習困難則農村兒童多。另一項調查發(fā)表,任性、依賴性、愛哭、注意集中困難等較為突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無明顯差別。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