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孩子不向父母傾訴心事
據新華網上海6月9日公布的一項面向6~12歲的少兒調查顯示:各種各樣的煩惱纏繞著看似衣食無憂的孩子們,78%兒童感到郁悶。許多孩子說,面對各種各樣壓力,家長在其中承擔的角色往往不是“減負”,卻是“加壓”。
孩子年齡雖小煩惱卻多
這項由上海電臺、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等聯手開展的調查,是通過遍布上海的100家肯德基快餐店完成的,回收有效問卷1087份,揭開了一個陌生的少兒內心世界。
837條“煩惱留言”中內容五花八門:身體受傷、作業多、學習壓力大、父母不讓看動畫片、沒有零花錢……其中,由于父母不講理、動不動就責怪甚至訓斥而感到不開心的孩子最多,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不少孩子郁悶的“罪魁禍首”。79%的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名次要求十分嚴格。
不足兩成孩子求助于父母
心情郁悶,心里有話對誰說?父母、老師還是小伙伴?調查顯示:63%的孩子郁悶時,選擇不想讓父母知道,因為向父母傾訴換來的不是開心,而是壓力。53%的孩子選擇一人獨處來解決此時的心理困境,只有16%的孩子選擇將自己的父母作為傾訴對象。
習慣了用命令來要求孩子的家長,在理解和幫助孩子度過心理難關方面顯得有些蒼白。“小孩子哪來那么多疙瘩?”、“成績那么差還好意思說!”、“你怎么那么笨!”一句句看似無心的話語,卻成為阻隔家長和孩子之間心靈交流的高墻。
缺乏交流家長要換位思考
記者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發現:絕大多數的家長是由于孩子成績落后言語減少,才發覺自己的孩子有心理問題,慌忙帶著孩子來就診的。“忽略甚至回避與孩子交流的家長比比皆是。”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杜亞松主任說:“他們不知道孩子有什么心理問題,也不知道怎樣去溝通;而實際上,在孩子成長的各個年齡段,父母都應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缺乏心理壓力的釋放途徑,是造成孩子心理困惑的重要原因。”上海兒科醫院負責小兒心理咨詢的高鴻云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對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缺乏表達和體驗能力,這個時期孩子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是游戲。稍大的孩子產生了獨立意識,與同伴交流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不管什么年齡段,都需要家長換位思考,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