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囡學習生活"不快樂" 不堪期望易致心理感冒
東方網記者劉華賓6月1日報道:上海兒童過得快樂嗎?調查顯示,申城“小囡”快樂指數整體處在中等水平,其中,“學習生活”帶來的快樂感覺最低。滬上教育專家分析認為,盡管減負政策執行多年,上海兒童的學習壓力依然偏重,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也是影響他們快樂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兒童不算”很快樂”
“六一”兒童節到來前,上海市少工委對萬余名初中、小學生進行了一項“快樂”測評,其中的“快樂指數”采取五分制,1分為“一點也不快樂”,2分為“有一點快樂”,3分為“有快樂,但還不多”,4分為“快樂”,5分為“很快樂”。結果顯示,上海兒童的“快樂指數”人均總值為3.35,整體處于中等水平,離孩子們的快樂愿望還有不小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表明,隨著孩子們的年級升高,“快樂指數”也越來越低,初三學生感覺最不快樂。而在“學習生活”、“活動生活”、“集體生活”、“家庭生活”四項內容中,“學習生活”得分最低,課業負擔和考試成績差,則是“學習生活”失分的主要原因。
期望過高易致”心理感冒”
如果給孩子一種品質,你最希望是什么?很多初為人父人母者會說:快樂。但是,就是這個淺顯的道理,遇到了不少的現實挑戰。
上海市教育科學院普教所湯林春研究員表示,身體正常發育、心理快樂健康,這是孩子成長最基本的“陽光雨露”。但他坦言,盡管教育部門已多方著手,提高中小學教學效率與效益,但總體來說,上海兒童的課業負擔依然偏重,這就會影響孩子們的“快樂成長”。
湯林春認為,課業負擔問題涉及很多原因,既有教育系統內部的,也來自教育體制之外。“比如,社會就業制度、文化價值取向,還有重要的一點,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上海格若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茆玉書告訴記者,在心理研究行業,兒童心理問題越來越受關注,2008年一份全國性心理研究報告顯示,兒童中感覺不快樂的占 30%。“兒童健康成長的標準中,身體、心理健康顯然比成績優秀更重要。”茆玉書從咨詢實踐中總結說,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多來自學習。這其中,一些父母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個人愿望強加給孩子,也易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產生抑郁、焦躁等不良反應。
專家呼吁:還孩子快樂童真
“習慣養成和快樂成長,比一味讀死書、考高分更重要。”茆玉書不無遺憾地說,他接觸過不少家長,一旦孩子身體不舒服,便如臨大敵焦急不安,但如果小孩有抑郁、焦慮等心理痛苦,父母往往不大察覺,而這種負面心理一旦帶入青春期,很容易導致逆反心理,逃學、厭學、網絡成癮、早戀,這些讓家長頭疼的問題就可能一個個冒出來。
從心理學角度說,孩子入學前的五六歲是成長中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孩子會自覺地把父母當作榜樣,受到他們最大的影響。心理專家表示,如果家庭中父母關系惡劣,對孩子教育方式不當,給孩子過高的期望,或者父母有賭博、打牌等不良嗜好,都容易給孩子的心理抹上陰影,抑制孩子的快樂感覺。
茆玉書遇到過一位問題男孩的父親,這位家長很“無辜”地說,自己對孩子要求不高,“只要他考到前十名而已。” 茆玉書哭笑不得地說,男孩子的智力開發到中學時可達頂端,完全沒必要從小就逼得“緊繃繃”。他表示,十五六歲之前的孩子,還懷著濃重的童心,家長要培養他們正面的“習得性養成”,多帶孩子出去玩,多教孩子與人交往,多同孩子做游戲,“只要不學歪門邪道,孩子有興趣的事情,都應給予鼓勵、滿足。”
“父母的身教終于言教。”茆玉書建議家長,不論家庭經濟如何,家里總要有一個書櫥,父母晚飯后抽空讀書看報,給孩子一個愛讀書的氛圍;父母還要戒除不良嗜好,打消對孩子的過高期望,讓孩子先有快樂,然后再謀發展。
教育研究專家湯林春也建議,家長要有放松的心態,讓孩子在寬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學校也應嚴格執行教育部門的減負規定,不把競賽、評比、考試炒得過熱,還孩子一個快樂的成長期。
上海兒童不算”很快樂”
“六一”兒童節到來前,上海市少工委對萬余名初中、小學生進行了一項“快樂”測評,其中的“快樂指數”采取五分制,1分為“一點也不快樂”,2分為“有一點快樂”,3分為“有快樂,但還不多”,4分為“快樂”,5分為“很快樂”。結果顯示,上海兒童的“快樂指數”人均總值為3.35,整體處于中等水平,離孩子們的快樂愿望還有不小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表明,隨著孩子們的年級升高,“快樂指數”也越來越低,初三學生感覺最不快樂。而在“學習生活”、“活動生活”、“集體生活”、“家庭生活”四項內容中,“學習生活”得分最低,課業負擔和考試成績差,則是“學習生活”失分的主要原因。
期望過高易致”心理感冒”
如果給孩子一種品質,你最希望是什么?很多初為人父人母者會說:快樂。但是,就是這個淺顯的道理,遇到了不少的現實挑戰。
上海市教育科學院普教所湯林春研究員表示,身體正常發育、心理快樂健康,這是孩子成長最基本的“陽光雨露”。但他坦言,盡管教育部門已多方著手,提高中小學教學效率與效益,但總體來說,上海兒童的課業負擔依然偏重,這就會影響孩子們的“快樂成長”。
湯林春認為,課業負擔問題涉及很多原因,既有教育系統內部的,也來自教育體制之外。“比如,社會就業制度、文化價值取向,還有重要的一點,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上海格若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茆玉書告訴記者,在心理研究行業,兒童心理問題越來越受關注,2008年一份全國性心理研究報告顯示,兒童中感覺不快樂的占 30%。“兒童健康成長的標準中,身體、心理健康顯然比成績優秀更重要。”茆玉書從咨詢實踐中總結說,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多來自學習。這其中,一些父母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個人愿望強加給孩子,也易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產生抑郁、焦躁等不良反應。
專家呼吁:還孩子快樂童真
“習慣養成和快樂成長,比一味讀死書、考高分更重要。”茆玉書不無遺憾地說,他接觸過不少家長,一旦孩子身體不舒服,便如臨大敵焦急不安,但如果小孩有抑郁、焦慮等心理痛苦,父母往往不大察覺,而這種負面心理一旦帶入青春期,很容易導致逆反心理,逃學、厭學、網絡成癮、早戀,這些讓家長頭疼的問題就可能一個個冒出來。
從心理學角度說,孩子入學前的五六歲是成長中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孩子會自覺地把父母當作榜樣,受到他們最大的影響。心理專家表示,如果家庭中父母關系惡劣,對孩子教育方式不當,給孩子過高的期望,或者父母有賭博、打牌等不良嗜好,都容易給孩子的心理抹上陰影,抑制孩子的快樂感覺。
茆玉書遇到過一位問題男孩的父親,這位家長很“無辜”地說,自己對孩子要求不高,“只要他考到前十名而已。” 茆玉書哭笑不得地說,男孩子的智力開發到中學時可達頂端,完全沒必要從小就逼得“緊繃繃”。他表示,十五六歲之前的孩子,還懷著濃重的童心,家長要培養他們正面的“習得性養成”,多帶孩子出去玩,多教孩子與人交往,多同孩子做游戲,“只要不學歪門邪道,孩子有興趣的事情,都應給予鼓勵、滿足。”
“父母的身教終于言教。”茆玉書建議家長,不論家庭經濟如何,家里總要有一個書櫥,父母晚飯后抽空讀書看報,給孩子一個愛讀書的氛圍;父母還要戒除不良嗜好,打消對孩子的過高期望,讓孩子先有快樂,然后再謀發展。
教育研究專家湯林春也建議,家長要有放松的心態,讓孩子在寬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學校也應嚴格執行教育部門的減負規定,不把競賽、評比、考試炒得過熱,還孩子一個快樂的成長期。
相關文章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