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的寶寶心情辭典
爸媽們面對寶寶的一些“無理取鬧”地情況真是太頭疼了,你剛收拾完玩具,希望他能乖乖地去睡覺,結果他噼里啪啦又給倒了一地。你帶他去逛街,出門前還還興奮,結果一到商場,非要鬧著回家。面對他們這些莫名的反映,爸媽絞盡腦汁也難以理解,有時就難免會有一些言語和動作上的小暴力。其實讀懂寶寶的心思,你會覺得其實孩子真的很好對付。
也許你已經發現了,你的寶貝(還有他的小伙伴們)很有些戲劇演員的天賦:情緒化、喜怒無常。他常常是前一分鐘還膩在你身上撒嬌,下一分鐘可能就堅決地推開了你的擁抱。昨天還告訴你:“媽媽我最愛吃燒土豆了。”今天卻面對你端上來的熱氣騰騰的土豆做出無比厭惡的表情。
因為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詞匯量都比較有限,不足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他們只能以行動——甚至是比較夸張的行動來傳達他想傳達的重點。(這其實是人之常情。想像一下,當你身處語言不通的異鄉,不是也一樣要用夸張的手勢和表情來試圖與人交流嗎?)雖然有的時候孩子的情緒發作會讓你覺得不可理喻,但他們這些怪異的表現卻總有一個有理有據的緣由:爭取獨立、要求平靜的生活或者是處于某種欲望……
兒童心理和行為學家一起開發了這本小小的“兒童心情辭典”,希望可以幫助你了解在寶貝內心世界發生的一切。
場景一:母女間的小較量
孩子的行為:你1歲的孩子一進臥室就一頭撲向一疊你剛剛疊好的干凈衣服。你溫和地對她說:“寶貝兒,別碰那些衣服。”她回頭沖你笑笑。你的聲音變得更加嚴厲了:“你離那些衣服遠點兒!”她卻開始用腳踢那些衣服,很開心的樣子。現在,你開始大聲嚷嚷了:“馬上給我停下來!”孩子停了下來,明顯是被你的聲音嚇到了。
解讀寶貝心思:“如果你想讓我別那么做,只要說‘不行’就可以了。我聽不懂你說的什么‘你離那些衣服遠點兒!’是什么意思。那個句子太復雜了。還有,為什么你不肯讓我碰那些衣服呢?我明明剛才看見你也在弄他們呀,你可以,我為什么不能呢?”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來自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兒童行為專家NELSON教授告訴我們,1歲左右的孩子對詞匯的記憶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你說“不要碰桌子”,孩子的大腦很容易忽略句子的前一部分,也就是說,他聽到的很可能是“碰桌子”。所以,如果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還不如簡單地告訴他:“不行!”并且重復幾次——因為我們不敢確定你說一次孩子就聽清楚了。要想效果再好一些,你可以找到另外一件孩子可以做的事,轉移他的注意力,并滿足他想找點樂子的愿望。
場景二:一場玩具保衛戰
孩子的行為:和小朋友玩的時候,鄰居的孩子拿起了你女兒的天線寶寶玩具。“這是我的!”她立刻尖叫著撲了過去。你告訴孩子再過5分鐘就輪到她玩了。但沒有人聽你的,一場爭奪戰已經開始了。
解讀寶貝心思:“讓別人分享我的玩具?你瘋了吧!我怎么沒看到你讓別人分享你的東西呢——比如你的車、你的電話,還有你的錢包!還有,你老是說‘幾分鐘’,‘幾分鐘’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先找到這個叫做‘幾分鐘’的東西,那它也是我的,不給別人!!”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小孩子往往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根本無法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還有,他們對于時間,幾乎沒有概念。所以,改變一下戰略吧。你可以這么說:“等到廣播里的這首歌唱完了,就輪到你玩玩具。”同時,為了避免“戰爭”,你可以在孩子的小伙伴們來訪前,先把他們最常爭搶的玩具收起來。別太擔心,孩子們總有一天會學會分享與禮貌,只是現在你還需要耐心地給他們當當裁判。
場景三:馬戲演出意外前奏
孩子的行為:你計劃了很久,咬牙買了昂貴的票,預備帶孩子去看大馬戲團的演出。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你自己小時候想看一場馬戲的那種渴望至今還銘記在心。可是,當你們在喧鬧看臺的第一排就坐,演出開始的時候,孩子卻開始又哭又喊,吵著要回家。
解讀寶貝心思:“這里又吵又擁擠,每個人都穿著奇怪的衣服跳來跳去,就像我在動畫片里看到的小怪物。我一點也不喜歡!我只想離開這里!”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很多你認為會讓你的孩子高興的東西其實往往會嚇著他們。如果你打算帶孩子去參加某些隆重而且熱鬧的活動,最好多花些心思幫他做好心理準備。可以給他看一些與他將要面對的場景相同的錄相、書等。耐心地給他講講他將會遇到些什么狀況。這樣,等他真正身臨其境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陌生了。
也許你已經發現了,你的寶貝(還有他的小伙伴們)很有些戲劇演員的天賦:情緒化、喜怒無常。他常常是前一分鐘還膩在你身上撒嬌,下一分鐘可能就堅決地推開了你的擁抱。昨天還告訴你:“媽媽我最愛吃燒土豆了。”今天卻面對你端上來的熱氣騰騰的土豆做出無比厭惡的表情。
因為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詞匯量都比較有限,不足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他們只能以行動——甚至是比較夸張的行動來傳達他想傳達的重點。(這其實是人之常情。想像一下,當你身處語言不通的異鄉,不是也一樣要用夸張的手勢和表情來試圖與人交流嗎?)雖然有的時候孩子的情緒發作會讓你覺得不可理喻,但他們這些怪異的表現卻總有一個有理有據的緣由:爭取獨立、要求平靜的生活或者是處于某種欲望……
兒童心理和行為學家一起開發了這本小小的“兒童心情辭典”,希望可以幫助你了解在寶貝內心世界發生的一切。
場景一:母女間的小較量
孩子的行為:你1歲的孩子一進臥室就一頭撲向一疊你剛剛疊好的干凈衣服。你溫和地對她說:“寶貝兒,別碰那些衣服。”她回頭沖你笑笑。你的聲音變得更加嚴厲了:“你離那些衣服遠點兒!”她卻開始用腳踢那些衣服,很開心的樣子。現在,你開始大聲嚷嚷了:“馬上給我停下來!”孩子停了下來,明顯是被你的聲音嚇到了。
解讀寶貝心思:“如果你想讓我別那么做,只要說‘不行’就可以了。我聽不懂你說的什么‘你離那些衣服遠點兒!’是什么意思。那個句子太復雜了。還有,為什么你不肯讓我碰那些衣服呢?我明明剛才看見你也在弄他們呀,你可以,我為什么不能呢?”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來自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兒童行為專家NELSON教授告訴我們,1歲左右的孩子對詞匯的記憶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你說“不要碰桌子”,孩子的大腦很容易忽略句子的前一部分,也就是說,他聽到的很可能是“碰桌子”。所以,如果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還不如簡單地告訴他:“不行!”并且重復幾次——因為我們不敢確定你說一次孩子就聽清楚了。要想效果再好一些,你可以找到另外一件孩子可以做的事,轉移他的注意力,并滿足他想找點樂子的愿望。
場景二:一場玩具保衛戰
孩子的行為:和小朋友玩的時候,鄰居的孩子拿起了你女兒的天線寶寶玩具。“這是我的!”她立刻尖叫著撲了過去。你告訴孩子再過5分鐘就輪到她玩了。但沒有人聽你的,一場爭奪戰已經開始了。
解讀寶貝心思:“讓別人分享我的玩具?你瘋了吧!我怎么沒看到你讓別人分享你的東西呢——比如你的車、你的電話,還有你的錢包!還有,你老是說‘幾分鐘’,‘幾分鐘’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先找到這個叫做‘幾分鐘’的東西,那它也是我的,不給別人!!”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小孩子往往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根本無法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還有,他們對于時間,幾乎沒有概念。所以,改變一下戰略吧。你可以這么說:“等到廣播里的這首歌唱完了,就輪到你玩玩具。”同時,為了避免“戰爭”,你可以在孩子的小伙伴們來訪前,先把他們最常爭搶的玩具收起來。別太擔心,孩子們總有一天會學會分享與禮貌,只是現在你還需要耐心地給他們當當裁判。
場景三:馬戲演出意外前奏
孩子的行為:你計劃了很久,咬牙買了昂貴的票,預備帶孩子去看大馬戲團的演出。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你自己小時候想看一場馬戲的那種渴望至今還銘記在心。可是,當你們在喧鬧看臺的第一排就坐,演出開始的時候,孩子卻開始又哭又喊,吵著要回家。
解讀寶貝心思:“這里又吵又擁擠,每個人都穿著奇怪的衣服跳來跳去,就像我在動畫片里看到的小怪物。我一點也不喜歡!我只想離開這里!”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很多你認為會讓你的孩子高興的東西其實往往會嚇著他們。如果你打算帶孩子去參加某些隆重而且熱鬧的活動,最好多花些心思幫他做好心理準備。可以給他看一些與他將要面對的場景相同的錄相、書等。耐心地給他講講他將會遇到些什么狀況。這樣,等他真正身臨其境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陌生了。
相關文章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