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對孩子意味著什么
在美國的自然教學流派中,流行這樣一句話:“太好了,除了不對的地方。” 只要孩子樂意去做一些事情,去學一些本領,老師和家長的評價永遠是這句話。那么這句話的奧秘是什么呢?
太好了:這三個字就像是一顆定心丸,表達了說話者對孩子的一種充分的接納。孩子的內(nèi)心是脆弱的,他們總是在擔心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好。內(nèi)心充滿了膽怯和不安。而一聲贊美聲,嘩啦一聲打開了孩子心靈的閘門。孩子的內(nèi)心變得變得自信而快樂、柔軟而不抗拒。
除了不對的地方:當孩子的心扉向你敞開,恐懼和排斥也相對變小。這時候,你可以再向孩子提出一些非常客觀的評價和建議,孩子接受起來就非常地容易。從這句話中,孩子也了解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當然我們可以不完全照搬這句話,只要了解其中的奧秘就可以使用得得心應手了。
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作業(yè),你發(fā)現(xiàn)他的作業(yè)完成的速度很快,但字寫得很潦草。你可以這樣跟孩子溝通:“這么快就把作業(yè)完成了,你的效率真是高!如果你能夠把字寫得更漂亮一些,那就更棒了!”
你的畫太有想象了,如果色彩更豐富一些,我想畫面會更有特色!
你游泳的姿勢很優(yōu)美,如果能夠把呼吸掌握好,那么速度就可以更快了!
太好了,你能想到幫媽媽曬衣服,如果以后能夠把濕的衣服和干的衣服分開一些那就更好了。
其實這句流行語中體現(xiàn)的也正是一種凡事接納在先的精神。
接納,對孩子來說,其實就是意味著獲得了一份理解、共情。共情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yè)名詞,它也可以理解為共感、同理心、通情達理等等,意思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從而和對方在情緒、情感上達成共鳴。
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人可以和我們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那么我們和對方心理上的距離就拉近了。相反如果對方無法和我們產(chǎn)生共鳴,甚至還對我們的情緒、情感和行為表示否定,那么心理上的距離瞬間就被拉開了。因為一個人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被否定。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如果一個人對我們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那么即使那個人有再高的地位,有再強的能力,都是無法讓我們對他產(chǎn)生好感的。因為每個人最愛的是自己啊,然后第二喜歡的就是那些理解和接納自己的那些人。而任何不接納的言行,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逆反”!
很多家長會問,如果孩子的行為是有問題的,是不是也一定要我們接納呢?接納的后果是不是會導致縱容呢?
其實接納并不等于贊同。它只是要求我們能夠站到對方的角度,站到對方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一些情緒和行為。如果這些情緒和行為本身是存在問題的,那么也只有先接納了,才更有可能去改變。這也是我在前面的咨詢中,會堅持問家長一個問題:“你能夠理解你的孩子為什么這么做嗎?”在我看來,如果家長能夠理解了孩子,就意味著他開始找到孩子情緒、行為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從而也就接近解決問題的答案了。
如果我們在心理咨詢中,求助者產(chǎn)生強烈的阻抗,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問題就出在咨詢師對求助的接納和共情還不夠到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或者抗拒,問題也往往出在家長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不夠。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
回答這個問題,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第一步。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xiàn)是出現(xiàn)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jīng)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xiàn)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xiàn)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xiàn)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guān)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