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故意輸給孩子好不好
孩子喜歡與別人競爭,老師在幼兒園舉行吃飯比賽、穿衣比賽,父母也會借競賽來激勵孩子,使其做事快一些、更好一些。看起來簡簡單單的競賽卻也有不少的學問。有不少孩子只愛贏,卻輸不起,一旦比不過別人,就很不開心,甚至大哭大鬧:“我不干,我不干。”心軟的父母就繳械投降:“好好好,算你贏!”或者重新玩過,再輸給孩子以息事寧人。
經常故意輸給孩子,孩子會以為他永遠都應該是贏家,但現實生活并不是如此,他總要面對自己所不擅長的事情,總要學會怎樣應付輸的局面。
成人的責任當然并不是為了討孩子的歡心,而是要他學會承擔后果。
競賽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制造氣氛,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它本身不是目的。孩子贏了可以樹立自信心,輸了應當學會面對敗局。孩子的態度來源于家長所示范的榜樣,所以當家長“輸”了的時候,別忘了總結一下教訓:“我怎么會輸呢?讓我想想看,噢,是不太專心的緣故。”潛移默化的結果是,當孩子輸了時也會考慮輸的原因,無論是輸是贏,成人都要示范樂觀的態度:輸贏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訓。孩子形成此態度時,“輸”了的你假裝表現出“沮喪”的樣子,孩子定會來安慰你:“媽媽,不要緊,下次專心吃飯,你一定會贏!”那時的你該有多開心。
另外,競賽只能促進速度,卻不能幫助孩子掌握技巧,當孩子在活動中需要充分的時間練習時,并不適合舉行比賽。比如與4歲的孩子比賽扣紐扣,好勝的孩子會非常著急、無助,比賽的效果自然會適得其反:孩子會因此厭惡扣紐扣。那么成人應如何協助孩子以健康的心態來面對競爭?
孩子對于失敗無法接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贏的機會太多了:成人應該控制輸贏節奏,讓孩子有輸有贏。
(2)贊美得太多了:很多家長經常鼓勵、贊美孩子,凡事應有度,過多的贊美會使孩子產生錯覺,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甚至完美無缺,從而無法面對自己的瑕疵。
(3)自信心較低:有的孩子怕被別人取笑,不能接受失敗的事實,甚至不敢參與競爭。成人可以協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增強競賽信心。先找水平相仿的孩子一起玩,也可讓孩子在準備充分、壓力較小的環境中模擬競賽,增強自信。要避免過度保護,讓孩子多一些和外界接觸的機會。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解釋“失敗是成功之母。”例如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中,曾失敗過兩萬五千次,最后才獲得成功。
(4)害怕讓家人或老師失望:成人適當的期望可以激勵孩子積極向上,使孩子勇于接受挑戰。然而有些孩子卻是成人不適當期望的犧牲品,孩子很希望讓父母滿意,常竭盡全力去爭取成功,一旦輸了,除了對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無法獲得心理平衡外,還很在意成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讓家人或老師失望。這種壓力之下,或許孩子可以獲得許多成功,但因太在乎結果,而不能享受到內心的平靜。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