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多動源自心理問題
調皮的小男孩總是喜歡在幼兒園里四處亂逛,不時破壞小伙伴的游戲;看上去很斯文的小女孩卻突然抬起腳,踢向同伴或老師……作為老師或者家長,你在責備孩子的時候是否想過,這些可能是孩子患有多動癥的心理表現?
有調查表明,多動癥作為一種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在我國學齡兒童中患病率為4.31%%-5.83%%,估計全國共有患兒1461-1979萬。為此記者采訪了兩位兒童心理專家,請他們對兒童多動癥的心理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文羅琦
好動不等于多動
案例:小明是一個6歲男孩,正在上小學一年級。在第一個學期末的家長會上,老師對他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分裂性行為進行了批評。他幾乎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經常不經允許就離開座位,或者在座位上和同學說話、打鬧。由于他經常在上課時打擾同學,并且無法耐心地排隊等候游戲,因此他和伙伴們相處得很不好。
分析:據小明父母介紹,他是個足月順產的孩子,生長發育與同齡正常兒童無異。但是他在嬰兒期就十分活躍,即便睡眠時也不安分。當他到了學走路的年齡,經常在吃飯時到處奔跑,看卡通片時他也常常在椅子中不停地扭動,在公園玩耍時他更是常常因為魯莽的攀爬和奔跑而弄傷腿或胳膊。
幼兒園老師注意到小明不能遵守班級紀律,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就建議他的父母帶他去檢查。但當時父母沒有重視老師的建議,并認為他們的兒子只不過和其他孩子一樣頑皮好動罷了。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心理專家杜亞松教授表示,在整個兒童保健體系中,醫生們關注更多的是孩子們的身高、體重等生長發育情況,而沒有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發育評估。與此同時,家長、教師對多動癥的低認知度,使得小學一年級成為多動癥患兒易發和集中發病的時期。80%-90%的多動癥患兒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學習困難,而70%的多動癥患兒癥狀會持續到青春期,30%會持續終身。
不過,多動癥孩子卻有40%的高誤診率,家長也不要隨便給好動的孩子下定義,畢竟好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而言,多動癥孩子智力正常,只是有注意力缺陷障礙,特點是自控力差,不僅表現在學習方面,而且在獨立生活、與人交往等方面也有一定困難。而好動的孩子雖然活動多,但并非不分場合地胡吵亂鬧,他們往往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多動癥一定要經過專業的心理醫生鑒定。如果經過確診,小明確實為多動癥患者,則應建議小明及時服藥,并參加兒童訓練,其父母也應參加心理教育計劃和家長培訓,并和學校保持聯絡。
對多動癥兒童要因材施教
案例:小紅是一個9歲女孩,今年她要重讀三年級。她的父母和老師說,小紅在幼兒園時就發現她在某些方面落后于正常同齡兒童。在閱讀和拼寫方面她尤為落后:她幾乎不能正確拼出家庭地址的每一個單詞,常會誤讀同義字,書寫中常常會將“b”和“d”,“p”和“q”搞混。但是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師又發現她在不需要閱讀和拼寫的學習中表現得非常聰明。
分析:通過和老師的溝通記者了解到,小紅總是離開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游蕩。她很容易和伙伴們打架。當老師要求她管好自己時,她甚至和老師爭吵起來。
綜合其表現,基本上可以判斷小紅是一個存在學習困難的多動癥孩子。多動癥孩子是智能正常的孩子,經過努力基本上可以趕上學習進度。孩子不合群可以通過一些需要與人合作的活動,使其從中體會到集體生活的快樂,獲得滿足。
南京連線心理咨詢中心徐清照教授指出,面對多動癥孩子,父母要做的是因材施教。除了配合心理醫生的治療,還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并讓這種長處繼續發揚。相對于自我管理和注意力而言,孩子的其他能力,如繪畫、音樂或運動才能,在學校的學習中往往容易被忽視,但它們的價值可能體現在孩子將來的職業生涯中,家長必須從長遠的角度和非功利的角度來挖掘孩子的潛能。
父母也許不是教育專家,但他們一定熱愛孩子、信任孩子。正是這種信任、寬容與愛給予家長力量,使他們在經歷了無數次挫折和失敗之后,還是不遺余力地耐心教導孩子,而家長的信任和鼓勵對治愈兒童多動癥十分重要。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