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內在機制
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釋。
一些醫學和生理心理學研究者從人的神經生理基礎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前蘇聯神經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兒童個性的差異可用其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來解釋。不同的神經活動類型,在環境的影響下會形成不同的動力定型,即鞏固下來的暫時神經聯系系統,從而導致不同的個性結構。神經生理差異影響人的個性或心理健康這一觀點得到了一些事實的支持。例如,因大腦萎縮導致的老年性癡呆患者,最早出現的癥狀是性格上的改變,表現為冷酷無情、頑固、自私、喪失羞恥感等,反社會人格的罪犯,其XYY異常染色體是正常人的10倍。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個性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是個性中與生俱來的最原始的潛意識,其動力形式表現為性欲,它是個性形成的基礎:自我和超我則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部分。本我尋求快樂,自我追求現實,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超我則評判善惡是非,它追求完美,而不是快樂。如果個性的這三個系統保持平衡,個性就能得到發展;相反,如果三個系統的平衡關系遭到破壞,人就會產生焦慮,引起精神病或心理障礙。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其中6-11歲屬于潛伏期。這時期的兒童在小學學習,個體的性沖動進入暫停活動的時期,他們對性缺乏興趣,男女界線分明。如果小學生在這段時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而使性沖動活躍起來,即會引起性饑渴,并導致焦慮、精神錯亂和性心理障礙等。
心理社會分析學派的代表埃里克森,在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個性結構”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個性發展的八階段論。根據埃里克森的觀點,人從出生到死亡一共經歷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先天固定的,并于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但每一階段能否順利通過則依社會環境而定。在人生發展的八個階段中,分別面對著八種不同的心理危機,其中從6歲到11歲之間屬于勤奮感對自卑感時期。兒童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是“體驗從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如果小學兒童未能發展起這樣的勤奮感,就會對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缺乏信心,從而產生自卑感。這個階段的危機如果能夠得到積極解決,勤奮超過自卑,兒童就會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