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保姆”一代趨增 心理發展狀態受關注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南粵大地上,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精力花費在工作事業上,無暇親自照顧兒女,聘請保姆照顧兒女生計的社會現象日漸成風。
今年10歲的李曉靜是某學校的一名四年級學生,她自幼兒園在該校就讀以來,星期一至星期五均住在學校,周末由保姆接回家中照顧生活。父母不定期回家,但每每回家均是對曉靜嬌寵百倍,或是帶其吃頓大餐或是給足錢物。
據曉靜班主任陳老師說,這學期以來,她開始有了變化,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不愿與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甚至水果等食物也不愿與人分享。對于做得不好的,老師稍加批評便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陳老師認為,曉靜自小一人生活,比其他同齡孩子稍顯成熟。在她的生活中,父母與她聚少離多,見面時又只是一味順從,所以在她的心中除了自己沒有別人。
陳老師透露,現在像曉靜這樣的學生很多,父母都太忙,以為花高價錢將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學得好就可以了,殊不知孩子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
請保姆帶孩子的父母已越來越多。如果父母是忙碌的雙職工,工作會占據他們大量的時間,加上沉重的競爭壓力;或者父母是開廠做生意的,工作的忙碌更是不用多說。所以導致一些父母們不得不選擇請保姆代替自己照看孩子。
“被保姆”一代看似幸福,但日后,卻可能成為不幸福的一代。保姆往往只能照管孩子的日常起居和人身安全,其素質、習慣和語言文化都與孩子的生活環境差異較大,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和思想交流,因此孩子就會出現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缺失。
今年以來,從“藥家鑫”到“我爸是李剛”,無不讓人震驚和警醒。下一代的成長健康自是家庭、社會關注的重點。照顧孩子的人必須非常有母性,而且應該固定,才能給孩子穩定的心理依靠。但是由于孩子不能經常和媽媽接觸,家里的保姆又頻繁更換,會使他們產生了不安全感,造成一定的心理危害。
心理學家建議,孩子最好由媽媽自己帶,這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更有利。一旦請保姆照看的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孩子和家長都要找心理專家進行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學習家長怎么從保姆那里接手照顧孩子,家長和孩子之間怎樣進行心理互動,這樣才能逐步糾正孩子的心理問題。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